21. 第21集天台教观纲宗

三 、 观行即佛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二页,我们看三、观行即佛。这一科主要是说明藏教止观的修学方法。

藏教的止观,整个修学目的就是建立我们一种坚定不可破坏的出离心。这种出离心并不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了逆境,比方说身体有病痛或者是亲属的背弃,这种痛苦激发产生的出离心。日常生活逆境的刺激,产生的出离心是不坚固的,因为你只能在逆境生起出离心,当你人天快乐现前时,你的出离心就破坏了。

你这个出离心是不全面的,只能在逆境时活动,这种出离心在佛法是不承认的,没有用的。因为你临终时,顺境逆境都会考验你。所以你这种出离心是一个假相。

所以,我们要培养的是一种坚定的、不可破坏的、禁得起考验的出离心。这种出离心的重点在于“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藏教怎么培养出离心呢?只有一句话,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藏教人观察人生跟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凡夫看人生是攀缘它的假相,人事的相状在那个地方动来动去,然后起任何的妄想;藏教人看人生,是把这些假相拨开来,看到生灭假相后面那个道法。经过佛陀的开导就是——人生种种假相的背后就是无常变化。

也就是说,在三界你得一个果报,你的生命它就不是一条直线,它是一个很多抛物线的结合,是动荡不安的。所以即便你努力地积集一个善业的力量,在三界得到一个快乐的果报,比方说大国王,比方说大富长者,但是当你要享受快乐时,你发觉这个快乐的果报是不安稳的。也就是说,你过去努力积集资粮,今生在享受快乐时,你也没有办法高枕无忧。所有的快乐都必须夹杂你的担忧跟怖畏,因为它不断地变化,让你非常没有安全感,所以三界的果报你是要付出代价的。

从这个快乐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三界没有真实的快乐。它没有给你安全感,这种快乐就不是真的快乐,因为你经常活在“得”、“失”中,今天快乐多一点,明天快乐少一点,你一直受到得失的冲击跟伤害,你根本没有快乐可言。

所以,整个藏教的核心思想,就是从“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一语道破整个三界的真相,所以透过三界的不安稳性而建立的出离心是坚固的。因为无常的相貌通于整个三界,包括我们人间、天上,三恶道,所以我们透过道理思惟,所得到的出离心是不可破坏的。这个出离心的概念,在整个大乘佛法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菩提心、整个空正见的基础。

对净土宗来说,它也很重要。因为净土宗的正念,是所有净土宗追求的目标。你为什么念佛呢?你当然不是求今生的感应道交,今生的感应道交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你是要求生净土的。而求生净土的关键在于临终的正念。

我们从《弥陀要解》来看,临终的正念你要具足两个条件:

第一个,你必须在临终内忧外患时,建立你心中的佛号,你必须把佛陀现前,也就是佛力现前。当然这个佛力现前,你就必须有两种功德:第一种,你皈依的信仰,你对阿弥陀佛的那种一心皈命。你相信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相信阿弥陀佛的弥陀大愿必定救拔,所以你依一种信仰的心强迫你自己“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

临终时,我们虽然处在病痛当中,处在加护病房,我们凭什么坚持佛号呢?就是靠一种信念——我离开了佛号,可能要到三恶道去了。就是说,你不能离开佛号,你只好念佛!所以我们跟阿弥陀佛之间要建立一种救拔的关系,不是说,欸,我有佛号也可以,没有佛号也可以!这样就不是皈依了。就是说,非它不可,是一种坚定的信仰!

当然,除了信仰以外,你还要面对你无始劫的烦恼习气。我们过去生,在心中所栽培的贪欲瞋恚跟愚痴,这种情执的愚痴它会出来活动,你必须有智慧的观照,调伏现前烦恼。调伏烦恼,简单地讲就是化解烦恼。我们没办法断烦恼,但是起码你要在烦恼活动时,有本事把它化解掉,让它不破坏你的佛号。

所以建立心中的佛号,第一个,皈依的信仰;第二个,智慧的观照,缺一不可。你能够有信仰跟智慧的观照,你就能成功地建立心中的佛号,那时你完成了临终正念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怎么样引导佛号。我们必须把所建立的佛号,成功地让它厌离娑婆而趋向净土,这就是智慧的观照。前面是止,奢摩他的止;第二个就是观。我们怎么把自己的心态从贪恋娑婆转成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怎样引导佛号。当然你要引导佛号,你必须改变心态,因为佛号是跟着你的心态走的。

净土宗的基本思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娑婆,你所有的佛号就往娑婆世界跑;是心作净土,就是心是净土。所以,如果你的佛号,你希望它往净土世界跑,那你就必须要求你的心,先往净土的方向去倾向。

就是,我们过去是贪恋娑婆的心,现在该调整心态了。如果你的心态还是贪恋娑婆,你的佛号是上不去的,因为这个佛号是跑到你的心中才念出来的。它经过你的心加工以后才念出来,如果你是贪恋娑婆的,你的这句佛号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往娑婆世界跑。

所以,当我们能够建立佛号的时候,现在就是第二个重点——怎样引导佛号。引导佛号之前你要告诉自己:你怎么引导你的内心世界,让它离开娑婆世界的攀缘,而好乐追求净土的功德。

离开娑婆世界的攀缘这一块,我们看第二个,别相念。这是藏教法门就专门在告诉你,怎样把一个攀缘娑婆世界的心,带到厌离娑婆的心,这个法药就专门治这个病的。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我们对娑婆世界之所以贪恋,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爱取;第二个,就是我见。爱取的烦恼,就是由观身不净跟观受是苦来对治;我见的颠倒,由观心无常跟观法无我来对治。

从佛法的角度,我们今天对娑婆世界的问题,来自于爱取的烦恼跟我见的颠倒这两个观念。爱取的烦恼,其实取就是爱。我们前面说过,“取”是比较坚固、比较严重的,非得到不可的爱就叫“取”,它的本质还是一种贪爱。

我们贪爱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色身;一个是感受。这两个是有关系的,其实就是一种感受——一个是所感受,一个是能感受。我们所要去攀缘的感受是什么呢?第一个是“身”,“身”广义来说是整个依正二报,三界依报的山河大地、房子、草木,这一切所受用的资具都叫“身”。但是狭义来说,我们最贪爱的还是自己的色身。

唯识学上说,我们跟我们的正报色身是同一个感受,你把房子破坏了,你不会有痛苦的感受,因为你的感受跟房子是不同感受。但是,人家破坏你的身体,你的感受很强烈,因为色身跟我们的心是同一感受。

所以,在整个攀缘当中,色身最严重,所以重者先治。佛陀对治我们对男女色身的攀缘,是从不净观下手。这个不净观前面讲很多,我们简单地讲,它有两种观法:

第一种,从空间上观察。就是由内而外,内相的不净,种种不净物充满身内,我们的这个色身是种种的脓血屎尿所构成;第二是外相不净,它这个脓血屎尿不是在里面一直待着,它白天晚上透过九孔流出种种的不净物,外相不净。这是从空间上观察。

第二种从时间。我们的色身透过时间的迁流,它会老病死,会从一种庄严慢慢变成丑陋,变成死亡,最后膨胀破裂,变成腐败,最后变成一堆白骨。

所以,我们透过这种空间跟时间的观察,可以知道,我们对色身的攀缘是不合道理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美妙的东西,那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就是说我们自己把它想成美好,而不是它本身美好,这叫颠倒。观身不净是对治我们对这种感受、所感受的一种攀缘。

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观受是苦,这个是调伏爱取烦恼的最重要的根本。比方说,有一个人喜欢吃榴莲,其实你不是真正喜欢吃榴莲,你是在吃榴莲时,因为过去的习气,会给你创造快乐的感受,其实你要的是那个快乐的感受。有些人喜欢睡觉,其实他也不是真的想睡觉,而是他每次睡觉时都会莫名其妙出现一种快乐的感受,他要的是那个感受,他只是假借睡觉让它出现。所以,你看,如果他真的喜欢吃榴莲,那榴莲吃多了,他产生痛苦厌恶的感受,怎么就不想吃了?

所以诸位,我们在攀缘时,真正的病根不在于物质本身,其实我们要的是满足心中那种感受。我们希望那个感受再一次出现,所以去做同样的事情,这个病根在于感受。

这种感受的追求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今生的感受;第二个,是来生的感受。我们一般有两种追求。第一种人福报比较大,他今生的果报是善业起现行,所以他身体健康,眷属也特别如意,财物也充足,所以他感受的追求,可以在今生尽情地开展出来,追求他的感受。

追求今生的感受有什么问题呢?无常败坏!就是“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因为你这样子追求下去,到死亡到来时你会受不了,因为你踩不住刹车。就是当你把今生的福报花完时,你对感受的期待还是这么大,你死亡到来时会进入一种非常大的恐怖跟挫折,这种情况就很可能让你今生堕到三恶道去了。如果你到晚年不收心、不刹车的话,等到福报尽的那一天你就很惨。

所以追求今生的感受你要面临——总有一天无常败坏之苦,这第一个。

第二个,追求来生的感受。这种人一般来说,是今生福报比较差——可能身体有病痛,可能今生比较贫穷,或者是眷属也不如意,他把所有的希望放到来生。他今生努力地积集资粮,忏悔业障,广修善业,干什么呢?他对来生有一种期待跟梦想。

这种情况也有过失。因为你今生在修果报时,就带着一种攀缘的有所得心,你不是真的为菩提道,为了菩提心而修,为了往生净土而修,这个发心有问题。所以你来生果报现前时,一定会放逸,因为你前生在修果报时,因地的这个种子就种下了。

所以,你看现实生活,有些人福报很大,他不攀缘他的福报,还是照样自在地学佛,因为他以前在修福报时,就不带业力。

怎么知道你这个福报带业呢?你看这个人福报很大,但是非常忙碌,这个福报在因地时就有问题了,是带业的福报。你看,你福报很大,他福报也很大,但是你的福报是白天做到晚上,他是轻轻松松,因为你们两个在修福报善业时,一个有所得,一个无所得。

所以诸位,你今天用攀缘心来造善业时,你是“譬如美食夹杂毒药”,善业里面夹杂毒药,你来生快乐时,根本没办法清闲,因为是夹杂了坚定的生死业力的福报。

所以你今天把快乐的感受放到来生,虽然会享受快乐的果报,但是你第三生一定要付出代价了,因为你的放逸会造罪,所以第三生会堕落。

所以结论:观受是苦,你一直追求感官的快乐是不对的。这个事情你要这样想,我们凡夫追求快乐是可以理解,因为我们就是想要离苦得乐,才有一种修行的动力,但是快乐有两种:一种透过感官从六根的攀缘得到了,这是佛陀要对治的。就是说,你追求快乐这件事没有错,但是错在你的快乐不能向外面去求得,你要从内心产生的“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其实,我们是可以追求一种没有过失的快乐,更加精致、更加美妙,而没有老病死的过失。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放弃感官的快乐,而追求我们内心寂静的快乐?

在《阿含经》里面讲一个公案,两个兄弟一起学佛,后来哥哥就出家了,跟着佛陀修学,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了。阿罗汉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阿罗汉在动态时,心中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不取亦不舍,无喜亦无忧。但是阿罗汉一旦静下来,他双腿一盘,寂灭乐就现前,他只要入三昧,他的身心世界就充满了快乐。

哥哥走上了修行的路线。弟弟后来没有修行,但是他学佛了,也深信因果了,做慈善事业到处跑。年纪大时,哥哥就入定观察他弟弟到底怎么样了。一看他弟弟往生了,因为修善的关系,投生到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庭,有三个人照顾他的生活,从小就有人照顾他吃饭,有人照顾他睡觉,有人陪他玩。其中一个照顾他日常生活的保姆,有一天在抱他时不小心失手,把他摔到地上摔死了。摔死以后,他弟弟想想心不甘:我前生修这么多善业,就是为了求得今生,结果你把我这个快乐的果报给摔死了,他临终时起瞋心,就堕三恶道去了,变成一头牛。

观察这个因缘以后,哥哥很紧张,就从三昧里面出来,有一天晚上用神通力飞到那头牛的前面去,现跏趺坐,放大光明。阿罗汉具三明六通八解脱,不可思议的境界。

这头牛刚好在正忙碌的时候,膝盖都磨破流血了。这个阿罗汉哥哥就说了:“你就是我前生的弟弟,前生劝你修行你就不听,就一天到晚到处跑。你看你现在,累得两个膝盖都长满了脓疮。”就开始说法,说世间无常,无常苦谛的观念。他弟弟这头牛,因为阿罗汉的摄受力,它起惭愧心,开始不吃饭绝食,就往生了。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说苦的意思就是说,没错,你用善业的力量,你可以在三界里面换取快乐的果报,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这也是佛陀说的,但是这个快乐是有问题的快乐。第一个你享受快乐时,躁动不安,你看福报愈大的人他心愈不安,不是他故意的,因为他追求的快乐就是动荡不安。第二个他容易造罪。

所以,佛陀意思就是说,观受是苦,你应该放弃由六根攀缘六尘所产生的快乐,应该追求更精致更美妙而没有过失的快乐。比方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就是你在佛堂里面拜佛打坐念佛时,你心中有一种寂静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你可以尽情享受的没有过失的快乐。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追求快乐的心态没有错,但是你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你把快乐的诉求要跟净土的功德结合。就是说追求快乐是一种修行的动力,但是你不能够把快乐依止在娑婆世界,这个地方问题严重,因为你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所以,我们透过这种对感受的追求,慢慢地放弃娑婆世界的爱取,这是讲到对治感受的爱取。

第二个,我们对娑婆世界,除了追求快乐以外,还有第二个问题,我们想要主宰娑婆世界。作为母亲的想要主宰子女,作为太太的想要主宰先生,就是我们一直想要去主宰外在的人、事,这个也是生死的一个业缘。

我们看佛陀怎么对治。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心”就是五蕴里面的想蕴,第六意识的想象分别。这个“法”,在《阿含经》的意思,法叫五取蕴相。就是你所追求的色受想行识,落谢到第六意识产生的一个影像,简单地说就是法尘,就是第六意识的想象所缘的境界,所以关键还是在这个“心”,因为你能主宰的就那一念心。佛陀意思就是说,从无常而看到无我。

就是说,我们的心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这生灭变化当中,其实我们是不能主宰自己,也不能主宰他人,你连自己的心都主宰不了。你看,我们的心遇到快乐的人事,遇到你喜欢的人,你自然产生快乐,快乐的相貌慢慢地消失到回复平静。然后你转眼出门以后,遇到你不喜欢的冤家,你自然产生痛苦,而痛苦的感受也是一下子生起,最后消失。你整个过程完全不能主宰,只能够完全听从命运业力的主宰。就是外境给你什么讯息,你内心只好出现什么相貌,你没办法主宰。

西藏的上师有一句话说,怎么叫作人生不能主宰?他说,这个人、这件事情,当然他是变化的,如果他注定要往好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