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 观行即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二页,我们看第三、观行即佛。
天台宗把藏通别圆四教的修学,都分成了六个次第,所谓的六即佛。前面两个次第:理即佛跟名字即佛,就是确定一个修行的目标,跟确立一个基本的正见。佛法的修学都是先有目标,然后发心,还要有正见,才能够踏出第一步的。
在整个藏教基本的正见主要用三句话来表示:第一个,诸行无常;第二个,诸法无我;第三个,涅槃寂静。藏教人观察人生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人生是变化而动荡不安的;第二个,人生是不能主宰的。
所以,从这两个无常、无我,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人生是有很多的问题。它不是说,你造了善业,就可以安稳地无过失地去享受快乐,没那么简单,这个快乐的本身充满了很多问题、很多障碍,所以在藏教的观念当中,娑婆世界的快乐是不可取的。
那应该怎么办呢?涅槃寂静!就是他把过去生积集的善业,不在三界里面得果报,而回向到一种寂静的涅槃,是这样的概念。你有这种基本概念以后,就有资格来修行,就是可以开始来改造自己了。
前面只是一个理论概念,设定一个目标,知道它整个思考模式。这以下就正式地透过止观的力量,来改造心中的颠倒妄想。这个观行就开始跟己的内心世界沟通。
观行即佛,我们把它念一遍。
◎观行即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外凡资粮位也。
我们应该怎么去改造我们对娑婆世界的攀缘颠倒心呢?
以下有三个方法:第一,五停心;第二,别相念;第三,总相念。
五停心就是修奢摩他的止,你的心要先安住下来,有一个所缘境安住;第二别相念跟总相念等于修观,就是正式修四念处了,你开始对生命会有一种比较全面性的观察。这三个修行的位次,叫作外凡资粮位。
我们解释什么叫外凡。外凡就是“心游理外,身心有漏”。就是说,这个人虽然明白道理,也修止观,但是他止观力薄弱,遇到逆境的冲击,很容易忘失正念。但是你别忘了,他现在干什么?积集资粮!他在栽培善根的资粮,至少他这个资粮已经趋向于涅槃寂静乐了。就是说,他现在离涅槃寂静乐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他已经走上道,开始上路了,这个就是所谓的外凡资粮位,开始积集资粮。
我们看它的五种方法,来停止我们内心的攀缘跟妄想。按照止观的次第,我们是先修“止”再修“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还有愚痴众生因缘观,这三个虽属于观,但这三个观主要是帮助我们修止的观。
第三个多散众生数息观跟第五个多障众生念佛观,这是修“止”。一般我们修止有两个所缘境:一个是数息;一个是念佛。如果是圣道门,他会修数息,就是把呼吸从一数到十,再从十数到一,心就以这个“呼”跟“吸”为所缘境,把心安住。
净土宗不修数息,我们叫调息。我们真正的修行是念佛,因为念佛法门,有佛力摄受,有弥陀本愿摄受,这不一样。
但是,在念佛的操作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注意调息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净土宗,不是很赞成一个人在外面忙忙碌碌,回到佛堂就赶快念佛,这样不是很好,因为你的身心很粗重。很粗重时,佛号会念得乱七八糟,而且你前面的佛号念不好,就产生等流性,后面的佛号也念不好,就是你要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有相续。所以,你的前面几句佛号很重要。就是说,这句佛号一开始就念得不好,会影响到后面的,它有相续的力量。
按照净土宗的修学,第一,你静下来第一件事情先拜佛,不要马上坐下来,因为你的心太粗,坐下来的境太细,境太细、心太粗,落差太大。所以你先慢慢拜十五分钟到三十分钟,一方面调身,让你身体的气血柔软顺畅;一方面调息,让你的呼吸缓慢而有规律。拜完以后稍微经行一下,然后身心状态达到一定的收摄再提佛号。你前面的佛号念得好,会影响到后面的佛号。虽然你可能浪费了前面的三十分钟、十五分钟去拜佛,佛号念得比较少,但是你念佛的质量会提升。
所以一般重质不重量的人,会先调身、调息,先去拜佛、经行一下,把身心从一种粗重的状态,先调到一种相对寂静的状态再提佛号。你数息观完时,接下来就是念佛了。
念佛的次第,我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之前还有一个前方便,就是善取所缘境的相貌,这是第一个。念佛共同的基本认识,首先你要告诉自己你的所缘境是什么。净土宗的所缘境是音声,持名是以音声为所缘境。有些人念佛时,他观想“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不对的,这哪是音声呢?那是你心中创造的法尘,第六意识所缘法尘。
净土宗的佛号是以音声为主的。音声的好处有两个:
第一个,印光大师说摄心,它容易把心摄住,就是听到声音跟看佛像──看到色尘比较,音声容易摄心;第二个,持久。因为音声是用耳根,耳根它耐用。你用眼睛试试看,看佛像一个小时,眼睛就发红了,但是耳根从白天念到晚上它不会累,耳根特别耐用。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历代的祖师对净土宗的诠释,有专修、圆修不同的概念,但是从持名的角度,每一位祖师都同意持名以音声为所缘境,没有例外。十三代祖师都没有例外,这一点是得到共识的,因为只有音声最容易悟入弥陀的功德海。所以我们要知道,虽然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有很多途径,但对一个凡夫众生而言,音声是一个最好的途径,音声是个捷径。这是第一个,你要知道你的所缘境在哪里。
你知道你的重点在音声时,你就可以念佛了。
第一个,心于所缘专一安住。首先你要先创造一个点状的佛号,就是,你的心中很多的妄想,对不对?你要把妄想先拨一点环境出来,种下一朵莲花——点状的佛号。
怎么创造点状的佛号呢?简单地讲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三阶段。
念从心起,你要有一种作意,生起皈依的心。
声从口出很重要,要创造声相。所以念佛人嘴巴要振动,起码的标准是金刚念。你嘴巴都不动,表示你就不是创造声相;嘴巴没动,你的声相叫法尘,那你就不是在持名,你只是在观想佛号的影像而已。持名它的所缘境是一个音声,即便这个声音很微小,但还是个音声,就是嘴巴要振动,这是最低标准,这个声音在唇齿之间,所以,念从心起,声从口出。
最后很重要,要把佛号听进去。再听回来,就是自念自听,创造佛号听回去,这时候你的心中就有一个点状的佛号了。虽然你这时打妄想也念佛,念佛也打妄想,但起码你在妄想的心中已经拨开一点空间,让佛号有一个生存的地方。
这是第一个,创造点状的佛号,虽夹杂很多的妄想,但心于佛号专一安住。
第二个很关键。念佛的成败,第二个就很重要了,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成片。
一个净土宗的人,起码的标准,你的佛号要有一定的相续。因为临终时,你对妄想没有一点的调伏力,你这句佛号就禁不起考验了。也就是说,你的佛号要有一种抗拒妄想的力量。
有人问印光大师说,我念佛时,我怎么抗拒妄想?印光大师说: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妄想不能断要它断。简单地说就是坚持。
现在有个问题了,我为什么能够坚持佛号呢?有些人念佛时,他不坚持的,反正打妄想就打它的,打完妄想以后再念佛,佛号跟妄想混在一起,那完全是念得乱七八糟,因为他没有坚持。坚持来自于皈依,这时你要修皈依了。
如果你觉得你那句佛号抓不住,你的佛号力量很弱,就是你的佛号没有根,妄想一来佛号就没了,表示这是没有善根的佛号,悠悠泛泛。这时你要跟佛号建立一个关系,你要静下心来修皈依了,你要想两件事情:
第一个,业障深重,求出无门。就是说,你现在不是一个业尽情空很快乐的人生,而是造了很多三恶道的业,已作地狱业,云何安稳住?你要想想,我们过去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而这个罪业都还没得果报,所以我们是即将堕落的生死业障凡夫,而这种业障我们自己没办法处理。这是第一个概念,业障深重,求出无门。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看到自己过去所造的罪业是如此的深重,而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去处理这么多罪业,这第一个概念,先让自己看清楚内心是怎么回事,而不是只是看到暴风雨来前一时的平静。暴风雨不是没有,是即将到来,你最好早一点知道这件事情。
第二个,你要了解弥陀。弥陀大愿,必定救拔!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他一定有足够的能力救拔你。你自己业障深重,求出无门,而弥陀本愿广大,他一定救拔你。这时你才能够对佛号通身靠倒,产生不共的皈依,因为它是你唯一的出路!
诸位!一个人能把佛号念得好只有一种情况,因为他深深地知道,他离开佛号就完了!如果你有很多选择,觉得佛号对你来说是可有可无——我没有佛号,我依止我今生的福报力,我来生也可以过得很好,那你这辈子这句佛号就永远念不好了,因为你对佛号没有一心归命,你的选择太多了。
一个人把佛号念好,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背水一战!你要封住你所有的可能,要把你所有的出路都截断,你别无选择!你不念佛,就准备到三恶道去了,就算来生不去,以后也得去。
所以,这种皈依是带一点怖畏的。就是说,我现在已经是走投无路了,只有阿弥陀佛可以救我,这时你还敢打妄想?这不合理。离开了佛号,你就陷入到一种业障深重的状态,所以这时你修皈依以后,你的心自然就能够——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妄想不能断要它断!这时你再念佛,跟前面的悠悠泛泛不太一样了,因为你多了一种坚持。
诸位!妄想敢欺负你,它就看准你不坚持。反正妄想就这么回事,你要是怕它,那么它就越来越大;你要对它无所畏惧,它就消失掉,妄想是完全欺善怕恶的。你一坚持,它就不是你对手了。
所以,我们在从一种点状的佛号到相续的佛号,这个很关键!就是到底这个佛号在你的生命中,你自己认为它扮演什么角色。你一定把它当作你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依靠,只有这种情况——背水一战,我别无选择!你不是到临终才有这种概念,你平常就养成这种概念。
第三个,心于佛号,坚固安住。
这个地方是最困难了,也影响到临终佛号的一种相续。
我们前面讲到心于佛号相续安住,大概你的坚持把一些表层妄想都破坏了,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妄想,它禁不起你佛号坚持的。但是有些妄想例外,《楞严经》称它为坚固妄想,因为它是你无量劫来的数数熏习,深生好乐养成的一种习气,烦恼习气。
一般来说,你把表层妄想调伏以后,它深层妄想才会出来活动。所以你一旦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烦恼时,其实你念佛已经有点功力了。一般人都活在表层妄想,因为他没有坚持。
表层妄想拨开以后,你会看到你的内心有三种习气:有些人贪爱重,这种人过去生福报相对都比较大;有些人瞋心重;有些人愚痴重。这个时候你就要对治了。
你能够把无始劫的习气逼出来,已经是念佛念得不错了。这时你就不能够只是念佛了,因为这种妄想习气你用佛号压它是不行的,你压它一段时间,它又会出现,它会跟你辗转缠绕,你挥之不去。所以这时你就要对治了,要面对它了。
我们来看第一个,多贪众生——不净观。
当你念佛把贪爱的烦恼逼出来时,要把佛号暂时放下,因为你这一关得过,你要去思惟你的身心世界的不净。首先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贪爱它呢?因为你把男女的色身,假想是庄严美妙的,这是我们的错觉。
所以,佛陀的意思就是说,你要看到真相。不是说,欸,我不准起这个烦恼,不可能!你压不住它的。你要把它从根拔起,你要知道它这个烦恼是怎么来的。是它起颠倒了,它假设男女色身是庄严美妙的,才起这个烦恼。所以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从根对治,修不净观,对治我们的净颠倒。
我们在观察色身时,有三种观法:
第一个,内相不净。按照蕅益大师的看法,是说“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就是说,这个美妙就只在那一层皮,我们把一个人的皮肤剥开来,把肉剥开来,这时你会看到五脏六腑都是脓血屎尿,看不到一个干净的地方,内在的身体是不干净的。
宗喀巴大师说,把我们的身体拿到大海去洗,洗到只剩下一颗微尘还是不干净。也就是说,身体的内部结构没有一个东西是干净的,都是脓血屎尿种种不净物所构成,这第一个。
第二个,看看我们的外相,“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就是我们外表虽然暂时是干净的,但是它九孔——两个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这个九孔,经常流出不净的脓血屎尿,所以外相也不净。
第三个,究竟不净。这个是带一点无常观来看,就是我们一个人变老变死,死亡到来时,身体开始膨胀,膨胀、膨胀,啪!破裂。破裂以后流出脓血,然后虫就去咬脓血,最后变成白骨。白骨最后被风一吹就散掉了,连形状都没有。这个是究竟不净。
所以,我们的色身,经过内相不净、外相不净、究竟不净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把色身假想成庄严美妙,这是错误的判断。其实这个贪爱,如果我们暂时先撇开藏教的业感缘起,从唯识的角度来看,人跟人之间互相贪爱,除了业力以外,还有一点妄想的意思,各打各的妄想。
就像天台智者大师说,一只狗,它去追求一个没有肉的枯骨,结果它去吃骨头时,把自己的嘴巴咬破了,流出很多血,它却说这个骨头很滋养,其实吃到的是自己的血。就是说我们在攀缘众生的男女色身时,其实不是它给你快乐,而是你自己的妄想打出来的。这个包括业力,包括妄想。
当然业力它互相吸引,就像忏公师父说的,这条公蛇看到母蛇:哎呀,这条蛇很有曲线美;公猪看到母猪:哎呀,这只猪很丰满,它就是业力的吸引嘛。所以,你看业力消失时,吸引力就没有了。所以,攀缘它除了颠倒以外,就是业力跟妄想的结合,各打各的妄想。
很多东西你看到真相以后,就不难对治了,佛法对治烦恼,不强调用强压的。当然你用佛号压它,也可以,但是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你没有从根本上对治它,它以后还会再出来,总有一天你压不住它。所以佛法处理问题就是用智慧看到真相。这个叫作不净观。
我们看第二个,瞋心。
有些人贪爱薄弱,但是他的瞋心、脾气特别大。当然瞋心的问题来自于对立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就是,他在念佛时经常会产生一种不好的念头,经常跟众生搞对立。这时当然也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应该怎么办?
我们看附表第四,慈悲观。
首先我们把它念一遍。
此中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七重因果法”教修。如《菩提道次第略论》云:“七因果者,谓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彼心从增上意乐生,意乐从大悲生,大悲从慈生,慈从报恩心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如斯次第,说为七也。”
在慈悲观中,宗喀巴大师认为,七重因果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方法。这七重因果按照《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说法,什么叫七重因果呢?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圆满佛果是因为有菩提心,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广大的发心。
菩提心是怎么来的呢?因为你心中有增上意乐,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愿力;你的愿力从什么地方来呢?你有大悲心,有一种想要拔除众生痛苦的悲心;大悲从什么地方来呢?因为有慈心,你想给众生快乐;慈心从报恩而来;报恩从忆念众生的恩德而来;忆念众生的恩德,是由于知道这些众生是我们过去的母亲而来。如斯次第,说为七重,这是前前引生后后,乃至于七重因果。就是说,它这个因果法则是有道理的,所有菩提心的生起有七个次第。知道七重因果的名称以后,就有资格来看看怎么修七重因果。
一、 于诸有情修平等舍心
在修之前有一个道前基础,就是修平等舍心,我们看第一个。
一 、 于诸有情修平等舍心——《略论》云:“ 其中若不先断除对于一类有情起贪,及对一类有情起瞋之分类而修平等心者,则任随生起慈悲,仍有类别;若缘于无类则不能生起,故当先修平等舍心也。”
平等舍心就是消除我们对于众生一种不平等的执着。我们解释一下,我们有什么不平等?我们来到人世间是由业力而来,这个业力本身会创造一种不平等的环境,怎么说呢?现实生活我们看到有些人,我们会觉得是善因缘,你看到他很高兴,他看你也很高兴,这是现实。但是也可能是恶因缘,你看到他就不欢喜,他看到你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敌意,这是现实。为什么?因为业力所构成。
这种外境的不平等时间久了,就会造成我们内心的不平等,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定位,会认为这个人跟我永远就是恶因缘,这个人跟我永远就是善因缘。我们会产生错觉,其实这个是错的。恶因缘通过你的努力,它可以变成善因缘;善因缘由于你一时的失控,它也会变成恶因缘。所以外境的不平等不能影响到你内心的不平等,我们不能改变外境的不平等,但是起码要消除你内心的不平等。
为什么要消除心中的不平等呢?假如你直接修慈悲观,而不先不断除对一类有情众生生起贪爱,对一切有缘的众生产生贪爱的执取,对一切结恶缘的众生生起瞋心的执取,不修平等观,直接修慈悲心,那么你这个慈悲心将会有所选择。你的慈悲心是选择性的慈悲心,不是平等的慈悲心,这就不是慈悲心的本质了。如果是选择性的慈悲心,那就别修了。你看你对你的子女有慈悲心,这个不是跟一般的慈悲心相同!
佛法的慈悲心是平等,但问题是,在没有修之前我们是不平等的。就像智者大师举一个例子。说种树,你不能到一个地方马上种树,因为这个地高高低低,有些地方可以种,有些地方不能种,你要把这个地整平了,树才种得庄严。
慈悲心也是一样。我们要知道虽然业力创造外境的不平等,但是我们要求我们的心是平等的。因为一切法因缘生,什么事情都可以透过后天的努力去改变的,这是你要知道的第一个概念。即便是一个邪恶的因缘,也可以透过你的努力,而跟他建立一个慈悲的善心。
二 、 修习七重因果
把平等舍心修完以后,我们就有资格来修七重因果。
我们先看第一个,先修悦意之相。
二 、修习七重因果。(一)先修悦意之相——知母,念恩,报恩。
七重因果,阿底峡尊者分成三个道次第,第一个先修悦意之相,就是你对众生要生起一种珍爱的心情,要知道他对你是很重要的。怎么说呢?第一个知母,这个很关键哪,诸位!
慈悲心的成败,第一个是知母。如果你认为众生跟你没关系,那你就很难对众生释放善意。因为他跟你没关系嘛,他走他的,你走你的。佛法的意思,你要先把自己跟众生建立一个关系,一定要有关系。
就是说,我们过去有无量的生命,这是事实。每次的生命当然需要有一个母亲嘛,要不然你怎么来的呢?由母亲来生你、养你嘛。所以我们从过去无量生命的这种事实,合理地推论,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包括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蚂蚁。
所以第一个,你要很清楚地知道,当我们跳开今生的生命,转过头来回顾无量的过去,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就是每一个众生都跟我有一段因缘,就是母子的因缘。
第二个,你有这种概念以后,就可以去忆念她过去的恩德。就是说,虽然你可能已经不认识她了,但是她过去做你母亲的事实是不能变的。她过去做你母亲时,她对你可以说是“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十月的怀胎把你养大,牺牲她的睡眠,牺牲她的饮食,让你能够顺利地成长,在独立之前你完全靠母亲的照顾抚养,所以她对你有恩。虽然这是过去了,但是恩德不能过去。
第三个,我们应该报答她。我们现在开始念佛,开始修行,有资粮了,是你应该回馈她的时候了,应该报恩。
(二)引生慈悲心量
我们再看第二个。
(二)、引生慈悲心量——慈心、悲心,增上意乐。
当我们开始知道众生跟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是一个母子的关系,我们就很容易对他释放两种善意:第一个慈心,给他快乐。他没有种种的快乐,我愿意把我的快乐跟他分享;他没有办法离开痛苦,因为我修持的关系来拔除他的痛苦;最后产生增上意乐,这个很关键!这是一种坚定的愿力。
很多人慈悲心修到最后失败了,他没有把慈悲心提升到增上意乐。我们做一个解释。
宗喀巴大师说,世间上很多众生都有慈悲心,不但是大乘菩萨,你看诸天,只要你到了梵天,诸位!欲界天不谈了,欲界天就五戒十善。只要是高级的天,梵天、初禅以上的天,除了修善业都要有慈悲心,没有修慈悲喜舍是上不了梵天的。这个人胸量狭小,对立心很重,修什么善业都上不了梵天的。四种梵天,他们在天上也看到众生在受苦,他也是有慈悲心,想要帮助你,但是他没有采取行动,他不认为这是他的使命。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大富长者,他有一个独生子。这独生子掉到粪坑里面去,很脏,这些路人都有慈悲心,你说一句,我道一句:哎呀,这个小孩真可怜,但是没有人采取行动跳进去。后来人家把这事告诉大富长者,他过来二话不说马上跳下去,把他救起来。
就是说,这些路人你不能说他没有慈悲心,他也释放慈悲的善意,但是他没有增上意乐,没有把给众生慈悲提升到是他一个不共的使命。只有菩萨能够有这种使命感,就是——给众生慈悲,舍我其谁!
这是第二个,引生慈悲的心量。
(三)成就菩提心愿
我们看第三个。
(三)成就菩提心愿——菩提心 。
当我们建立一个跟众生密切的母子关系,而且产生一个坚定的誓愿时,我们就能够有一种成佛的愿力了,对我们自己产生增上了。因为我们自己进步,才有办法有力量去帮助众生,为利有情愿成佛。
所以慈悲心,它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扩大你的胸量。诸位!你的胸量很重要。如果你一直跟众生保持对立,胸量很小,你修什么法门,就如印光大师所说“虽修妙法感果卑劣”。就像你念佛,这个佛号也被你念得变小,因为这个佛号它本来是无量光无量寿,跑到你的心中变成有量光有量寿,你心胸狭小,虽然法性量等虚空,但是众生发心太小,你的胸量太小了。所以第一个扩大你的胸量,你所修的法门是倍等的增上。
第二个很重要,调伏我执,自我意识能够调伏。你一天到晚想到众生,你的自我意识自然调伏。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颂曰:所缘尽有情,次第总别修,行相须明了,决定心不动。智悲德速圆,伏灭诸我见,成佛之始基,亦顿超十地。
慈悲心的所缘境,是要尽有情,要穷尽所有的有情,不能有所简别。包括你的亲属,包括你的冤家,包括你不认识的,中庸的,都是你慈悲的所缘境。
但是下手处是可以次第总别修,它可以次第修。你不能够说,我修慈悲心一开始找冤家修,那你就失败了。先找容易的,也给你自己一点信心。先找亲属对他释放慈悲心,然后再找中庸的,最后再找冤家。
总相、别相。总相是一切有情,别相就是亲属、中庸、冤家,这样子修。
在修的过程要注意两件事:
第一件,行相须明了,它有七个过程:知母有知母的行相;念恩有念恩的行相;报念有报恩的行相;乃至于菩提心有菩提心的行相,要清楚分明。最后决定心不动,要禁得起考验。不管你今天遇到什么样的挫折,要永远告诉自己,慈悲心对我永远有利。我今天的痛苦跟慈悲心没有关系,那是因为我的罪业。慈悲心只会让我们的功德增上,调伏我们的自我意识。所以我们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对于修慈悲心遇到种种逆境的考验时,能够不动,这是讲因地。
我们看他的果地:“智悲德速圆,伏灭诸我见。”
当你的慈悲胸量是缘众生而发时,你所念的一句佛号就不可思议了。不要说念佛操作这么广大的功德——无量光无量寿,按照宗大师的说法,你用慈悲的心量广缘所有的境,就算你今天供养一只小狗,乃至施于畜生一抟之食,功德都无量。
你今天随便拿一个东西给众生吃,用一副很不屑的眼光,你没什么功德的,但是你用慈悲心量去给他,那就不一样了。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你是快速地成就慈悲跟智慧,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伏灭诸我见。因为所有的贪瞋痴烦恼都来自于保护自己,我爱执。我们因为过度地保护自己,让我们的修行变成不庄严。所以你在修慈悲心时,会慢慢地把你的私心淡化,因为你开始想到众生,你那个自我意识自然会被众生给冲淡了,冲淡以后烦恼自然就轻薄。所以它是成佛之始基,你的无量的功德庄严,就从这个地方心态的改变开始了,你在成佛过程当中也能够快速地圆满超越十地。
也就是说,佛法的操作往往在你一念之间,因为所有的法门都是由你的心发动出来。就像蜡烛一样,你今天去念佛号,你想到你自己就是一根蜡烛;你把众生放到佛号里面来,让所有的众生来分享你这句佛号,你这根蜡烛就叫作无尽灯,你一点都没有损失,但是譬如一灯,燃百千灯。
诸位!为什么我们今天造一个善业叫作快乐的果报,叫因缘果报,我们今天造的善业会落入因缘果报?佛陀去做同样的善业变成波罗蜜,未来变成赞佛甚深功德海,它变成大海,而我们今天造的善业只是个水滴,因为我们心量太小。
所以同样的一句佛号操作,你能够把佛号跟众生分享,把佛号释放出来,愿一切有情同生西方,同成佛道,这句佛号就是无尽灯的佛号;你把佛号完全 close(关闭),我一个人享受这句佛号,那么你就是一根蜡烛。这两个就是不同概念了。所以你一念的心胸开阔以后,这句佛号就真的是无量光、无量寿,你的心跟法是完全相应。
这就是我们在念佛当中遇到了对立心的障碍应该怎么化解,就是想想看,他跟你的关系是母子的关系。当你跟众生有关系的时候,你就很容易去宽恕,去包容对方非理的行为。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我们再看第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因缘观可能它比较细,不像贪瞋烦恼的活动那么粗显,但是因缘观如果平常你没有注意,可能临终时就会比较明显。如果一个人没有因缘观,到临终时,你这辈子面对这么多的因缘,不要说到临命终,到晚年时,你回想你的过去大概就心有千千结了,很多结打不开了,说我对他这样好,他如此对我,如此的不义!但是这时怎么化解呢?
佛法的因缘观有两个:第一个,思惟业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今天对他这么好,他竟然如此地背叛你,这个表示你有罪业,你过去生欠他的,你必须认命。因为佛教的因缘观是隔代受报的,所以你必须用因果的道理,让你自己知道这个地方一定有道理的。
诸位!每一件事情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