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李世民不停地阅览下去,他心中的震撼感是越发强烈。
原本以为,有那个堪称圣人之言的标题就足够了,已经可以打败大唐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文化人。
但没想到在具体正文部分,也是丝毫不差。
这是一篇标准的后世议论文体裁,论点论据,以及那些名人名言的引用,安排的是丝丝入扣,恰到好处。
等到李世民酣畅淋漓,丝毫不停滞的把这篇文章读完了之后,额头上早已经是汗珠盈盈。
爽!
正如长孙无忌所评价的那般,炎炎夏日吹凉风,好似是三伏天在王兄弟那吃了根冰棍,爽快到了极致。
并不是只有做那些物质上满足的事情,才会让人感到爽快的,有时候精神上的满足,更加超越物质上的愉悦。
对于不怎么懂文化的人来说,这篇文章可能也就一般般,无非是读起来气势恢宏而已。
但对于李世民这样家学渊源深厚,文化底蕴极高的天子来说,这篇文章简直无敌。
能够有幸拜读这样的文章,还当真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李世民在读完了之后,心里甚至有这样一种想法。
倘若让他早些年份遇到王兄弟,自己并非大唐天子的身份,年纪也不大。
那他无论如何都要拜王兄弟为师。
现在想想,还真有些羡慕自家那几个臭小子,居然有幸得以拜如此人物为师。
反倒是他这个当老子的,就没这样的好机会了。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一下的话,自己能够和王兄弟成为至交好友,平日里称兄道弟,倒也不失为一种弥补遗憾。
长出了一口气之后,李世民放下手里的这篇文章,抬起头来环顾四周,见群臣都眼神直勾勾地望着他。
李二陛下忍不住露出笑脸,然后连连点头。
“的确是惊世文章,朕读了之后也是心生感触,如此宏图大志,绝非寻常人物能够写得出来的。”
“光论这篇文章而言,上上等的评价已然是实至名归,辅机所言非虚,这的确是百年未有之良才。”
“头一次重开科举考试,就有如此人物出现,此乃大唐之福,也是朕的福气,是天下万民的幸事!”
李世民给这篇文章定下了最终基调,也等于是在几名大臣心中定下了一个基本轨道。
天子都亲自赞许,表明上上等实至名归的人物,那这个评价也就是不可更改的了,直接以这样的荣誉,最后登上领奖台就行。
礼部尚书温大雅更是面带笑容。
这份试卷出自于他们礼部阅卷场,而且监考这名考生的人也是礼部官员。
虽说对于此人的具体信息,他们并不知情,但最起码也算得上是一份香火情面了。
看这个架势,陛下对这个名叫王辰的学子异常满意,甚至都已经上升到了大唐之福,和天下万民苍生幸事的级别了。
那别的都不说,等到科举考试放榜之后,绝对少不了这个名叫王辰的学子,一个重要官职。
只要这名考生能够按部就班,脚踏实地的往上迈进,那日后前途远大是可想而知。
高官厚禄,乃至于位极人臣,都在等待着他。
当然了,以这名考生在策论当中所做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觉悟,以及处理事情的手段手法和理念,都相当老练和精妙。
真不像是个二十岁不到的小年轻,反倒像是在官场这潭浑水中,拼搏混迹了几十年的老油条。
只要王辰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距离,他在策论中的回答不会相差太远,那温大雅可以他这么多年的官场经历做担保,此人绝对飞黄腾达,名扬天下。
所以身为礼部尚书的温大雅,决定保持一下和王辰之间的香火情,好歹留个情面。
虽说他自己身为六部尚书之一,已经非常牛逼了。
但奈何温大雅年事已高,干不了几年就要退休了,总得为自己两个弟弟,还有家中的后辈留个门路。
这也是官场常态之一,属于朝中的处世哲学。
……
满怀激动地读完了王辰试卷上的那篇文章之后,李世民又相当有兴趣的,把前面的策论诗歌等内容都细细的读了一遍。
这让不知道内情的其他官员都暗暗感到称奇。
虽说此时已经是用过晚饭之后,陛下也没什么太多的事情要处理,但寻常天子在这个点也还是有点忙碌的。
今天陛下居然愿意破格多留下一些时间,在这把这名考生的所有内容都读一遍,看来已经是在心里给予了重托。
等到看完了所有内容之后,李世民强忍住,把王辰写的那首诗给抄写下来的想法。
然后佯装淡定的说道:“这份考卷朕看完了,堪称完美,没有任何遗憾的地方。”
“诸位爱卿,今年科举考生的考卷当中,可还有什么能与这份考卷相提并论的存在?”
“不求和这份一样尽善尽美,只要在策论和文章方面,有一项表现的突出,便可以拿出来给朕看看。”
在李世民到来之前,这些臣子都是已经研究过了今年的考卷的,也知道哪些好哪些不好。
所以长孙无忌和温大雅各自翻出了一张试卷。
“回禀陛下,除了王辰的完美答卷之外,也就只有这两份试卷有些突出之处了,一个是策论做的不错,一个是文章写的有些新意。”
李世民点了点头,立马接过来细细端详了一番。
虽然他的主要目的是来看一看王兄弟的试卷,但他的本职好歹也是天子,也是需要关心正事的。
既然有着相应的人才,那也不妨看一看。
只可惜,李世民读了没几分钟之后,就不由得微微皱起了眉头。
还是有些差距,这两份试卷,所以说在各自擅长的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了,但对比王兄弟的高深功底,还是差了不止一筹。
所以在看了几分钟之后,李世民就已经没什么兴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