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章 告示

对啊,既然你李自成是以粮起家,我们现在守着百万石粮食,为什么不学学你的套路呢。

李自成之所以能够鼓动大批的流民,无非就是天灾人祸之下,百姓们活不下去。为了一口吃的,跟着李自成干了。抢钱抢粮抢女人,许多流寇原本都是一些老实巴交的农民。

可是他们一旦拿起武器,尝到了抢劫的甜头之后,有的人就成了恶魔。因为他们内心虚弱而恐惧。于是,他们便学会了用杀戮来掩饰自己的这种虚弱和恐惧。

就像是抗战时期的许多日本兵,他们原本很多人都是农民。在国内也是老实本分的百姓,可是拿起武器之后,他们就成了魔鬼。

我们无法做到去原谅魔鬼,原谅魔鬼是阎王老子的事。我们该做的,就是送他们去见阎王。

有了百万石粮食,李岩开始蠢蠢欲动。红娘子知道丈夫的心思,她莞尔一笑:“相公,你的意思是,拉起队伍扩充兵员对么。”

李岩点点头:“这事交给我来做吧。”

毕竟红娘子和李岩抢占信阳府是重罪,搞不好还会把太子朱慈烺牵扯到里面去。官场就是这么回事,哪怕你是太子,在政坛上依旧是危机重重。

即便是做了皇帝,也得学会平衡各方势力。如果一个朝堂都是清官,清如水廉如镜,那这个国家很可能立刻就会完蛋。

这毕竟是封建时代,水至清则无鱼。在封建时代一群清官是治不了国的。人都是有私心的,要学会如何利用人类的私心。学会平衡之道,方是帝王之术。

崇祯就不行,崇祯性格过于激烈。或许崇祯皇帝能够做一个好王爷,也能做一个治理一方的好官。唯独,他就是做不成一个好皇帝。

朱慈烺庆幸自己没有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至少自己知道如何平衡各方势力。这也是为什么,朱慈烺迟迟没有对朝臣们动手的原因。

一开始,朱慈烺也曾试过。稀里哗啦的带着锦衣卫把京城的狗官一网打尽,什么照着历史名单挨个杀奸臣。

呵呵,这不过是一种理想主义罢了。真要那么做了,大明很可能会提前亡国。煤山上的歪脖子树可不止一棵,即便是崇祯不选择歪脖子树,皇宫中也还是有很多横梁的。

所以时至今日,朱慈烺迟迟未动。不是真的要放过那些狗官,而是时机未到。

等将来有一天,彻底击败黄台吉,剿灭国内的流寇。那时候大权在握的时候,朱慈烺就不必再看朝臣脸色的时候。真的就可以照着历史名单,挨个杀奸臣了。

可是现在不行,凡事不能本末倒置。万万不能在征缴流寇的时候,后院起火。

这次中原剿匪,朱慈烺一没有动用国库,二没有对朝臣开刀。三没有调拨京城官粮,而是一切都靠自己。他并没有得罪那些朝官,所以这次出征至少朝中并没有阻碍自己的势力。

这就很好了,朱慈烺不希望朝官们能够帮自己什么忙。只需要这帮尸位素餐的狗官们,不给自己添乱就好了。

有了粮食,李岩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李自成是如何壮大的,她红娘子就是如何膨胀的。等红娘子的势力在河南大地无可撼动的时候,就不必再看朝廷官员的脸色了。到那个时候,他们入侵信阳府的事也就一笔带过了。

李岩出身于举人世家,他的文采在不必说。可是,面对这些难民们就不需要什么文采了。你能做的,只需要给难民们许诺他们最需要的东西,然后尽量浅显易白通俗易懂的让难民们听明白就行了。

一下子涌入这么多难民,信阳府的安置也是个大问题。不过有了在罗山县的前车之鉴,这对于李岩他们来说根本就不是事。

凡是信阳府能够利用的房屋,不管它是学堂祖祠,还是寺庙道观,全部都永安里安置流民。至于城中那些富商大户们闲置的老屋,全部腾空,让难民们搬进去。

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那家不有个几处宅子。老宅新宅,旧宅空屋多得是,这些,都被红娘子下令,毫不客气的被官府征收。

并且,红娘子还下令。严禁在城内大户囤积粮食。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并且同时开展举报机制,凡是举报大户隐匿粮食的,官府都是重重有赏。而且还是匿名赏赐,也就是说官府会替你保密。

这就惨了城中的那些大户们了,大户们藏在地窖里的粮食,藏在老宅里的粮食,总得雇人搬运吧。即便是最贴心的家丁,随时都有出卖你的可能。

因为官府允许匿名举报,也就是说,只要你证据确凿。你可以偷偷去官府举报,说你家老爷在某处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官府会替你绝对保密,一经查实,还会对你赏赐金银。

一时之间,信阳城内举报成风。这可苦了那些富商大户地主老财们了,一旦他们囤积的粮食被举报。

官府对他们巨额罚款不说,还得把主人抓进大牢挨板子。生逢乱世,谁有拳头谁就有发言权。红娘子有拳头,她就是信阳城的王。

还别说,经过这种办法。信阳城的官仓瞬间爆满,甚至于粮仓收缴来的粮食,都放不下了。

要知道,这可是灾年。可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的灾年,在信阳府居然收缴上来这么的粮食,简直是触目惊心。

难怪明军的战斗力明明不弱,流寇却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冒出,而且越做越大。若是每个城池都如信阳府一般,岂不是早就养肥了李自成那帮流寇们了。

李岩分析的没错,李自成在湖广大吃四方,很快壮大到数十万人的队伍。靠的,就是抢劫占领这些州府郡县的城池。城中,一般都囤积着大量的粮食。

城外民不聊生惨不忍睹,城内醉生梦死夜夜笙歌。这种现象,在明末比比皆是。这样的一个时代,流寇们能够迅速壮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信阳城内遍贴告示,告示并没有掉书袋,而是内容通俗易懂:红娘子征兵,凡是跟红娘子打仗者,每人赏十斤小米。此外,每个月还有军饷,足够你养活家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