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第17集天台教观纲宗

戊二、化法四教 。分二:初、总明设教之意。二、别明四教之相。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八页,我们讲到戊二的化法四教。

前面的内容主要讲到天台宗的五时判教,就是说明佛陀出世以后,他施设教法的始终,佛陀一开始怎么为实施权,到最后怎么开权显实。所以佛陀的教法当中,往往都是权法中有实法,实法中有权法,权实不二。在前面我们建立了一个一佛乘的教法基础。

以下的化法四教就正式说明,站在一佛乘的角度,怎么来修习观照。就是说,当我们在三界得一个果报时,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果报,才是一个最圆满的态度。

在天台宗的化法四教,藏通别圆四教当中,实际的操作,我们可以分成两块来说明,就是所谓的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天台宗分成两部分来观察人生:第一个,就是罪业这一块;第二个,就是心性这一块。

天台宗在面对我们凡夫的罪业时,它是行布的,次第分明的,你应该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怎么做,它是一个非常清楚的差别相貌。

但是我们面对内在的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的一念心性——所谓的清净心菩提愿时,那是平等不二,没有差别的。你的清净心菩提愿跟我的清净心菩提愿本质上是一样的,虽然它的势力有强弱的不同,但是本质是一样。就好像月亮,初一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本质上一样,只是说十五的月亮比较圆满,如此而已。

所以它在操作时,圆融当中要去创造行布,行布当中也要观照圆融。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我们受菩萨戒。受菩萨戒第一个要先成就戒体。就是说,到了戒坛时,你要缘十法界有情无情发下三种誓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必须要创造一个佛陀的愿力,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就是说,佛陀心中他的希望是什么,佛陀当然是断除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你必须以这样的一个圆融体性来安住,这个就是圆融体性。但是,你在这个戒体当中实际付诸行动时,那每个人有差别了。比如修六度,有些人重布施,有些人重持戒,有些人重忍辱,各有各的差别。

所以在整个操作当中,我们因为一念的清净菩提愿而发起了广大的妙行,最后整个行布当中又加强你的菩提愿,就产生一种善的循环,圆融带动了行布,行布又开显了圆融的功德。

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心性时,是理想化的。诸位!你面对心性时,先不要管你业障深重这件事情,要站在佛陀的角度来思考你的心性,你的心性跟佛陀是没差别的,这样你才可以成佛。但是,当你面对业障时,你要务实,要诚实地面对自己在无量生命当中累积的烦恼跟罪业,面对因缘时要务实化。

所以在整个藏通别圆四教当中,它有理想的理观的一面,也有务实的一面。当我们回光返照一念心性时,我们进入了一种生命的理想状态——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对自己是肯定的。当我们依体起用面对我们五蕴身心时,我们观察自己有如梦如幻的罪业,是一个标准的业障凡夫,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

所以,到了讲藏通别圆四教时,它每一个法门都是圆融中有行布,行布中有圆融。所以你整个修行当中,理想化的心性跟务实化的业果要同时面对,这样就构成整个天台一佛乘的观法,而这样的观法是让你能够快速成佛的方法。

就是说,你一方面能够安住在现实的圆满心性,一方面同时能够务实地面对你的业力,这样就构成了在你的生命当中,你的进步会比一般人快,你修一天,别人要修一劫。理想化带动务实化,务实化又加强理想化。你能够把这个圆融跟行布之间的相互作用搞清楚了,那你就有资格来学习化法四教。

己一、总明设教之意

我们来看讲义,这当中分成两科:一、总明设教之意,二、别明四教之相。

首先我们说明,佛陀为什么要施设藏通别圆四教呢?它的实际含意是什么?我们把它念一遍。

化法四教说。法尚无一,云何有四?乃如来利他妙智,因众生病而设药也。

我们先说这一段。

化法四教的安立,有两句话很重要,就是“法尚无一,云何有四”。

法有两个重点:一个是佛陀自受用的法;一个是佛陀他受用的法。如果站在佛陀自受用角度来看,佛陀摄用归体,回到自己大般涅槃的心性时,佛陀一念心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如如理生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它是一个如的境界。

所以佛陀的内心,自受用当中没有杂染相,也没有清净相,这个是对凡夫安立的。从佛陀回到自己内心世界时,一切法“如”,所以“法尚无一”。但是佛陀的大悲心从空出假、面对众生时,佛陀因为众生的差别根机——各有各的病,佛陀就开出四种药:“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

所以说这四个法门,蕅益大师先确认这是为凡夫设立的。佛陀为了让众生面对业障时,能够从业障的角度而趋向于涅槃的功德,这个过程就设立了四个法。这是佛陀为了利他所生起的后得智,因为众生差别的病而施设这四种的法药。

我们把这四种法药做一个说明,请合掌。

见思病重,为说三藏教;见思病轻,为说通教;

无明病重,为说别教;无明病轻,为说圆教。

天台宗把凡夫的病分成三块:

第一块,叫作三界的见思。三界的见思,它主要是迷真谛理,这个真谛理主要还是针对我执,就是我们一直认为五蕴身心有一个我。有一个我,它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个,我们会向外攀缘;第二个,更可怕的是当我们攀缘到一个东西、一个人时,我们想要主宰它。攀缘性跟主宰性构成一个我执的相貌,因为我们去攀缘又想要去主宰,就带动我们很多的烦恼,贪爱、瞋恚、嫉妒、高慢,各种烦恼就活动了,这个就是见思病,它是迷真谛理而产生的。

第二块,是无明惑。无明惑是迷于中谛理,这个迷中谛理什么意思?就是你对于一念心性本来即空、即假、即中,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个功德你忘失了,忘失来时路。你在三界里面打滚打久了,已经忘了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乞丐做久了,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乞丐,已经忘掉你是大富长者的儿子,这就是迷中谛理,你障碍自己心性功德的开显。

前面的迷真谛理会创造出很多烦恼,迷中谛理是里面很多珍宝你都没办法拿出来用。见思惑是属于三界内,无明惑是三界以外的,这是属于功德庄严这一块。

尘沙惑,它是迷俗谛理,通于界内的见思,也通于无明惑,它属于一种善巧方便。举一个例子。舍利弗尊者有两个徒弟,舍利弗叫某甲修不净观,叫某乙修数息观,这两个徒弟修很久都没有入道。舍利弗很疑惑,这个法药是对的,为什么没办法治病呢?到底哪里出差错?舍利弗尊者就领了两个徒弟去见佛陀。

佛陀就明知故问,问这个修不净观的,说:“你以前是干什么的?”他说:“我以前是做铁匠,就是把铁放在火中去烧,熔化时再把它塑造成一种器具。如果火太小,我就用风箱有次第地打风,让火烧旺一点。”佛陀说:“你不能修不净观,你要修数息观。你在打风时创造一种节奏感,你要修数息观。”

佛陀就问另外一个修数息观的,说:“你以前是干什么的?”他说:“我以前是洗衣服的,把脏的衣服洗干净。”佛陀说:“你要修不净观。”

这两个法药一对调,两个人很快就成就圣道了。所以尘沙惑就是你怎么样观机逗教。尘沙惑没有自体,它界内依止见思为体,界外依止无明为自体。

就是说,站在烦恼的角度,我们操作以藏通两教为主;站在开显自性功德这一块的操作,要以别圆两教为自体。不过,话是这样讲,但实际上的操作,就是天台宗一佛乘的思想,它是把别教判在前面,跟藏通差不多。

就是说,在圆教的操作里面,它只分成权教的观法跟实教的观法。圆教就是现前一念心性的思想——清净心菩提愿,其它的都是对治,不管是藏教、通教、别教,都是在对治烦恼跟罪业为主。所以它整个操作就是把藏通别全部判作权法,只有圆教是实法,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跟罪业,是这样一个概念。

我们这是把藏通别圆四教这种药所对治的病,做一个简单地说明。

己二、别明四教 之 相分四:初、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

庚一、藏教 分二:初、释教相。二、明观法。

辛一、释教相分三:初、解释名义。二、所诠教义。三、修行位次。

壬一、解释名义

接着我们看己二的别明四教的相貌。这个四教,它有什么样的教相跟观法?这地方分成四段:初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

我们先看藏教。藏教当中又分成两科:一释教相,二明观法。佛陀先讲它的教义,再说明依止教义产生的观照方法。

释教相当中分成三段:一解释名义;二所诠教义;三修行位次。首先我们先解释名义,藏教这个“藏”字是怎么安立的。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三藏教 —— 四阿含为经藏 ,毘尼为律藏,阿毘昙为论藏。

三藏教简单讲就是小乘教。小乘教为什么叫三藏呢?

因为它有三个内涵:第一个,四阿含。长阿含、中阿含跟杂阿含,还有增一阿含。阿含就是无比法,就是说一切的世间法是无法跟它相比的,这是经藏。第二个,毘尼。就是戒律,翻成中文叫调伏,调伏身口的过失,这个是律藏。第三个,阿毘昙。叫作论藏,它主要是修止观的,来对治意业的颠倒,叫对观四谛,对向涅槃。

小乘的三藏是区隔的,它修经藏时是一个概念,持戒又是一个概念,学止观时又是一个概念,这一点跟大乘佛法不一样。诸位!小乘教它没有发愿。因为没办法会归心性,它的教法就不能贯穿,不能够“吾道一以贯之”。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大乘的戒法,你学菩萨戒时难道不需要智慧、不需要发愿吗?不可能!你持戒如此,修止观也是如此。大乘止观的第一件事情开宗明义,你为什么修止观?先把这个目标搞清楚,我今发心不为人天福报,不求二乘涅槃,我的目的是满足菩提心,开显我心性的功德而修止观,然后你才有资格讲到止观的修学。所以整个大乘佛法的修学,不管戒定慧,它有一个法是贯穿的,是融通的,它是次第有融通性,融通有次第性。

但是小乘法不是这样,小乘法没有一个贯穿,所以当它把生死的法灭了以后,它缺乏一种功能的相续,它就灭色取空,入涅槃了。这就是为什么分成三藏教,就是它的法是区隔的、片段的。

壬二、所诠教义

我们看壬二的所诠教义。

此教诠生灭四谛,亦诠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亦诠事六度行,亦诠实有二谛。

这两段很重要。因为整个藏教法的止观,怎么面对我们的烦恼罪业,整个理论基础就在这里。

这个地方分成两个重点:

第一个,先看实有二谛。

整个藏教它在面对烦恼时,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建立在实有二谛。它从实有二谛里面开展出它的生灭四谛,开展出思议生灭十二因缘,开展出它的事六度。我们先看实有二谛这个概念。请大家打开附表第三。

佛法修止观都是先要明白道理,就是你先把理论弄明白——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要先了解生命,才有资格谈到改造生命。因为你修止观就是在改造生命了嘛,但是你改造生命之前,先要了解生命到底是怎么一个相貌。

按照藏教的说法,生命是实有二谛。

我们看实有二谛是什么意思。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实有二谛 —— 此教但明人空,不明法空。故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实法;依此实法和合假名为人,人虽定无,法则实有,名为俗谛。直待修人空观,断尽见思,方灭三界阴入界等俗法,复归真空,名为真谛。

—— 《教观纲宗释义》 ——

在藏教的教义当中,主要是发明人空。人空就是我空,就是五蕴无我的道理。它意思就是说,你的生命体有一个色法,一个色身;有一个精神状态,有感受,有思想。但是你这个身心世界,你不能主宰,不能主导,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不能主导自己的生命,你的快乐痛苦,是没有主导力的,这是第一个。

但是,它是法有。五蕴的本质跟创造五蕴的业力这些法,都是实有的,当然它这个五蕴,包括了杂染法,也包括清净涅槃的五蕴之法,都是实有的。也就是说,在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当中都是实法,这个身心世界是真实的,业力也是真实的,依止这个真实的业力跟五蕴就把人给创造出来。

比方说,你过去有善业,你今生就创造一个安乐的五蕴;你过去有罪业,你就创造出一个痛苦的五蕴,这个就是所谓依止业力的实法而创造一个真实的五蕴出来。

但是,在五蕴当中,虽然我不可得,但是这个五蕴当体的法是真实的,那怎么办呢?

在藏教的操作当中,它把主宰五蕴的那个“我”空掉,断除了三界所有的见烦恼跟思烦恼,把三界的果报空掉以后,回归到我空的真如,名为真谛,它的概念是这样。

简单地讲,藏教把生命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因缘果报,这些都是真的,你造业时这个业力也是真的,你得果报也是真的。什么叫真的呢?就是你不能改变。

因缘果报是真的,那怎么办呢?我离开因缘果报就好了。它不像通教,通教是把因缘果报给空掉。它因缘果报是真的,我惹不起你,那我离开总可以吧?所以它就把这个心带离了五蕴,到了一个偏空的涅槃去安住,就放下了这真实的五藴,它就不回去了。这个就是实有二谛,这个二谛是完全对立的。所以你必须要了解它的教义,才知道它为什么到最后会选择灭色取空。

当然这个教义有所不足,但是对整个大乘佛法,有它实际的意义。我们简单说明一下为什么要学习藏教。

尽管藏教法不圆满,它把法当作实有,但是诸位,你别忘了这个法是用来对治三界里面的粗重烦恼的,所以站在天台的思想,藏通别三教都有意义。

你可以取其精神,所谓的修而不证。我们可以学它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学它的结果——证入偏空。我们可以把它修行的过程,用来当作一种调伏对治粗重烦恼的方法,这非常好用。

所以诸位,虽然藏通别三教都有不圆满之处,但是从佛陀为实施权、开权显实、权实不二的道理,这些教法你都不能忽略,因为它对你的往生来说,每一个教法都有意义。因为藏教法的核心思想建立了一个出离的概念,它把整个业力所创造的五蕴的痛苦相貌,那种没办法主宰的相貌,无常、无我、苦谛的相貌描绘得非常清楚。

所以,如果你有志于厌离娑婆,藏教这个法你还不得不走一遍。因为通教跟别教乃至于圆教都没有出离之法,因为它认为你前面已经有了。当佛陀讲通教时,他假设你已经经过藏教法门的洗涤,已经用藏教法洗过一次了,所以佛陀才讲通教。当佛陀讲别教时,佛陀是假设你已经经过法空的洗涤,法执消灭了,佛陀才讲别教。所以你忽略了藏教,你这个人生就有缺块了,你的出离心就不够了。

诸位!你看看净土宗祖师的操作,尤其是近代的蕅益大师、印光大师,他们对于藏教法的操作是建立了一个明显的出离概念——就是厌离娑婆。虽然它的教法是对立的二分法,它的缘起法跟空性法是对立的,这个我们可以保留,但是它实际操作四谛十二因缘时,把人生的苦谛——无常、无我是非常清楚地描绘出来,所以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我们看第二个业感缘起。

二、业感缘起 —— 如前所说,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各多差别。如是差别,由谁而生?颂曰:“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

—— 《俱舍论》 ——

在《俱舍论》,“如前所说”,前面讲到六道众生,天、人、畜生、饿鬼乃至于种种的地狱,他们各有各的果报,这些有情世间,有他的正报的世间跟器世间的依报,各多差别。这么多的因缘果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凡夫和外道是说因缘果报很简单,那是我创造出来的。按照凡夫跟外道的思考模式,就是说我前生去造了一个业,造业后死掉,也是由我去承受由前生引来的果报。比方说,我前生住了一栋房子,可是这栋房子破了,但是里面的人还在,我就把这栋房子放弃了,来到了今生的房子。

所以轮回,按照凡夫的思考就是说,轮回只是换一个房子,自我意识是没有变的。就是前生的我跟今生的我,是同一个东西,凡夫是这样的一个常一主宰的概念。到了佛陀的藏教,否定自我概念,认为这个我是不可得的。我是不可得,外道就质疑了。说我们是有这个我去造业,也是由我去得果报,你说我不可得,那因果怎么建立呢?没有我,那谁造业,又谁得果报呢?

佛陀就说,“世别由业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就是说,其实这个果报不是你创造出来的,是业力招感的。就是你前生有一个打妄想的心,刹那刹那的心识在活动时,就造作了刹那刹那的业力。当业力成熟时,就得一个果报,而你用现前的心去受用这个果报。所以这整个当中都是由业力来主宰,不是由我来主宰的。

这个业力的形成,包括思跟思所作。这个思指的是意业,思所作就是身口二业。

我们把这个思跟思所作解释一下,我们看下边这个讲表。

按照藏教的缘起观,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是怎么来呢?有两个:

一个是思业,这个思包括你内心的审虑跟决定。你开始在那个地方思考,要不要做,应该怎么做,慢慢经过你长时间思考以后,你下定决心了,到下定决心时,这个意业成就。从审虑思到决定思最后产生动发胜思,这个意业已经达到一种强大的力量,足以去推动身口的工具去造业,这个时候就形成业力了。

诸位!按照声闻人的说法,第一个,你只有内心的活动是不能构成业力的。第二个,你只有身口也不能构成业力,因为你没有思业。比如说你在开车时压死很多蚂蚁,你造这个业没有经过你的思考,不是故意的,这个在业力也不能成立。所以业力要成立有两个条件:第一个,要经过你的思考,要经过你的意志的决定,我要这样做;然后付出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