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乘佛果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页,我们看第三、大乘佛果。
这一大科是说明整个藏教修行的位次。天台宗把藏、通、别、圆四教的修行,都分成了六个位次:所谓的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乃至于究竟即。从藏教的角度来说,这六个阶位的修行,有它浅深的不同,但是这六个阶位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成就一种出离心。
我们一般的凡夫,在三界得果报时,我们不管这个果报是快乐的或者痛苦的,我们有一种习惯,会把心住在这个果报上,心有所住,然后就启动了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所以在整个藏教当中,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心走出三界的果报。
这种走出三界果报的出离心,到底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简单地讲,它能够快速有效地降低我们的生死业力。这一点在净土宗非常关键。因为净土宗的人,临终时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当然你要有一种往生的愿力。但是往生的愿力,大家修行的程度差不了太多,如果你在净土宗下过功夫,你对阿弥陀佛的皈依,对净土的愿力,应该大家差不了多少。
那么成败的关键在哪里呢?就是谁能够在平时成功地把生死的业力降到最低。有些净土宗的修学者,他平常不处理生死业力这一块。他就是念佛的时间就去念佛,出来该干么他还干么,该攀缘攀缘,该执着执着,这种是很危险的。你低估了生死业力的存在,它还是存在啊。不是说你完全不理它,它会自己消失掉,没有这回事情,它还是存在。
诸法因缘生。我们已经把这个因缘启动起来,如果你不创造一个还灭的力量,它自己不会消失掉。等到你临终时才知道生死业力的可怕,晚了!太晚了!所以,藏教的好就好在哪里呢?就是说,你平常点点滴滴地按照这个思考模式去观照,它能够把你的生死业力降到最低的程度,至少不障碍你往生,叫带业往生。
藏教是怎样来修出离心呢?它的主要的下手处只有一个,就是无常,“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它就是让你观察生命的现象。生命的现象,每一个人各有各的现象,有些人活得快乐,有些人活得痛苦,这叫差别相。
但是,有一个共同相,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人是例外的,包括整个天上、人间、三恶道,都是生灭变化的。生灭变化的观察,有两个不同的结论:如果你的执着是带有贪爱的执着——我们有的烦恼是带有贪爱的,这种执着是因为对人生的经验中,曾经有过快乐的感受,有过美好记忆的执着。在对治这种执着时,是观无常后,要先经过苦谛,观受是苦。
就是说,其实人生的快乐,是要付出代价的。你要付出三种代价:第一个,你会在快乐中带动你的烦恼;第二个,你一定会造罪;第三个,你来生会因为罪业的力量到三恶道去。也就是说,你牺牲了来生的快乐去享受今生的快乐,“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三界的快乐都有三种毒药。
所以,你思惟苦谛时,必须看到人生快乐的背后,它是有问题、有过失的。所以它必须从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而最后放弃主宰。他为什么放弃主宰呢?跟苦谛有关系。因为你给我太多痛苦了,所以我必须放弃你。我们对治带有贪爱的执着,你一定要把无常先拉到苦谛,然后才能够无我,你才有办法放弃,这是我们面对带有贪爱的执取的方法。
另外一种执取,它不是贪爱,它可能是一种责任,甚至于它可能给你痛苦,但是你还是要去做,那是一种责任跟义务,没办法,你必须面对。这种执着你就不需要拉到苦谛,直接从无常拉到无我。因为生灭变化你根本没办法主宰。你一定要主宰,是自讨苦吃。
所以我们从无常当中,看到人生的变化。它到底往哪里变,你根本就没有说话的余地。“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它背后有业力在主宰。所以我们在整个修出离心的过程有两个方法:第一个,从无常拉到苦谛而放弃主宰;第二个,从无常直接拉到无我。
总而言之,你如果要把三界对你业力的障碍降到最低,你必须做到一点,就是放弃对今生的主宰。我们有一个很严重的错觉就是说,我必须主宰人生,我才会活得更好。其实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人生的快乐,不是因为你主宰,是因为你有善业,是善业让你快乐;你有痛苦,是因为你有罪业,跟你主不主宰是没有关系的。但是你多了一个主宰,你自己把你的业力变得非常的强壮,你启动了十二因缘,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
所以整个藏教的思想,就是要你放弃对今生的主宰,因为你现在不放弃,临终时迟早得放弃。等到临终时放弃,晚了!那个叫被迫放弃,被迫放弃跟主动放弃是两码事。你现在放弃是主动放弃,叫作解脱自在。当你还有选择权时你就放弃,那叫作解脱;等到你临终时放弃,你是心不甘情不愿,你的内心一定生起种种的痛苦,而且会产生一种烦恼,去滋润来生的业力。所以,你反正迟早得放弃,等到死亡再放弃,你的心就增加很多的痛苦,现在放弃叫作解脱自在。
我们看整个藏教的修行它从无常下手,最后都是会归到我空的真理。就是,五蕴是不能主宰的,我们前面都在讲这个道理。你只要放弃你人生的主宰,业力就沉淀下来,就可以带业往生。
从这个观念当中,放弃对人生的主宰,在整个藏教,有三种果位可以达到这个结果,一个是阿罗汉,一个是辟支佛,一个是大乘的菩萨。
我们看大乘的菩萨,他是怎么样放弃对人生主宰的,它的过程。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我们先看看藏教的菩萨道,它是“此人根性大利”。藏教其实它讲到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菩萨他智慧的善根强,相对的烦恼也轻薄,这叫根性大利。
菩萨一开始从一个凡夫,在颠倒妄想的修行中开始发心。他是干什么事呢?他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缘四谛境,发四弘誓”,这一点是声闻、缘觉没有的,他发起了一种大悲的愿力。
大悲的愿力就是说,他能够在苦谛当中,体验到自身的痛苦,也体验到众生的痛苦,而且他深深地知道,众生是他过去的母亲,所以他依止这种大悲心,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来修习六度的法门,这就是菩萨。菩萨是怎么来的?就是缘苦谛而发起大悲心。
我们看它的过程。这个过程经过三大阿僧祇劫。
第一个阿僧祇劫。“事行虽强,理观尚弱,准望声闻,在外凡位。”菩萨刚开始他靠的是一种愿力,但是他的智慧观照是薄弱的,他完全靠愿力的支持。他可能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是在整个事修当中,他是带有一种个人情感,带有我执、我见,所以他就这样在外凡位里修五停心、四念处。就是说,他跟理观相应的时间短,更多时间都是以一种理想抱负去实践,事修强。这是第一个阿僧祇劫。
第二个阿僧祇劫。“谛解渐明,在暖位。”一个人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而不放弃,他就会进步。为什么呢?因为你观察的是真相,真相你越观它,它会越清楚,因为佛陀讲的是真理,你不断地去思考,它会越来越清楚。
而我们自己捏造有一个自我的概念去主宰,那是一种错觉。所以这个真理跟妄想接触时,真理的势力会慢慢扩大,光明会慢慢扩大。到了第二个阿僧祇劫时,他的人生经验,他的观照也加强了,“谛解渐明”,他对我空真理的观察更加地明确了,在暖位。
第三个阿僧祇劫,“谛解转明,在顶位。”这时他对我空的观察更加清楚了,他在修六度时,完全没有个人的情感,没有个人的主宰。一个人没有主宰,他的心调柔寂静,在顶位。
这时三祇修福慧,他花了三大阿僧祇劫,六度圆满,最后再花百劫的时间干什么呢?百劫修相好。我们说“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佛陀要修相好?因为要摄受众生。在经论上说,佛陀所说的真理,是严重违背凡夫妄想的思考模式。因为我们认为生命是常,是快乐的,是可以主宰的。而佛陀说,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所以佛法的真理是深深地冲击到我们平时的思考模式。如果佛陀没有广大的摄受力,大家都是颠倒众生,谁能够相信佛陀呢?肯定是先从外表去取信众生。所以佛陀把福慧修完以后,他一定要修相好,阿罗汉就不一定有相好。
一旦佛陀出世,一定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佛陀的相好在《大智度论》上说,一般人看到佛陀的相好,会让佛陀产生强大的摄受力,乃至于佛陀要你去死你都愿意,他的相好到种地步。
这个相好是怎么修的呢?我们来看佛陀有三十二相,每一个相要修一百个福,一百个福来庄严一相。什么叫一个福呢?就是说,三千大千世界的人眼睛都瞎掉了,作为一个医生,你发心免费把所有人眼睛治好,那叫作一个福。然后你修一百个福,成就一个相好,你总共要修三十二相,花一百劫的时间,这样子就在下忍位。
最后入一生补处,就是最后一世受生就得成佛。这时还没有来到人世间之前,处在兜率天做一个准备。乃至于时间到了入胎、出胎、出家,出家就是修习苦行跟禅定,最后降魔,安坐金刚座准备成佛。还没有成佛之前叫中忍位,“次一刹那入上忍位,次一刹那入世第一”,发起真实我空的智慧,经历了三十四心,经过三十四个刹那,“顿断见思,正习无余”,断了见思跟习气。
诸位!我们要知道,阿罗汉断烦恼,他是有四个阶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但是在《阿含经》的成佛之道,他从凡夫到成佛之前,这个人都没有断烦恼。换句话说,在小乘的经论里,佛陀娶妻子是真的,生儿子也是真的,因为他烦恼没断。
他什么时候才断烦恼呢?他入了金刚座时,入一种甚深的三昧,一念的相应慧,那时才把见思烦恼一次性地全部把它断干净。这个就是小乘的经典所说的“伏惑润生”。当然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我们待会再来说明伏惑润生。他整个过程只能够调伏烦恼,不能断烦恼。声闻人的业感缘起,是我空法有,所以他业力是真实的,而且是对立的。
在声闻的教法里面,你如果把三界的烦恼断了,你就没办法解释这个人是怎么样来三界投胎的。因为藏教它没有会归到心性,心性它能够依止菩提愿从空出假,藏教只讲业力,没有讲心性,所以它就不能解释这个人为什么断了烦恼,怎么还来三界得果报呢?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所以他只好说这个人没断烦恼。
那么没断烦恼,你修行干什么呢?伏惑——把烦恼调伏了,让它不动,他随时可以断,但是他故意不断,干什么呢?滋润生死,生生世世地在娑婆世界积功累德,就这么一个说法。
我们再往下看。
坐木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成劣应身,受梵王请,三□□,度三根性,缘尽入灭。
与阿罗汉、辟支佛,究竟同证偏真法性,无复身智依正可得。
前面是说明整个藏教菩萨道修行的因地过程,以下说明他经过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以后他产生的果地妙用。
佛陀在最后那一刹那断了见思以后,他坐一个木头的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成劣应身”,他现出的是丈六的比丘相。就是说,这个大富长者,他要去摄受凡夫,摄受乞丐,他也只能够现出乞丐的样子,就是所谓的“从本垂迹”。最后受梵王的祈请,三转四谛法门,度三乘的根机,缘尽入灭。
在《阿含经》上说,为什么佛陀出世他不直接说法,要经过梵王祈请呢?
有两个理由:第一个,尊重法故。法的尊贵必须有人祈请才能够宣说;第二个,折伏外道故。因为很多外道都是崇拜大梵天王,他们以大梵天王为皈依处,看到大梵天王请佛陀来说法,喔,那佛陀的境界比大梵天王高,就生起恭敬之心。
我们再看最后总结。
这个人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萨道以后,他最后的结果是跟前面所说的阿罗汉、辟支佛同证偏空的法性,也就没有身智依正可得,进入灰身泯智,最后是身不可得,智也不可得,依正二报也不可得,进入一种断灭空的境界。
藏教的菩萨道,天台宗智者大师给它四个字加以形容,叫作有位无人。就是说,藏教里面描述菩萨道,它只能够依止藏教的教义,顺着业感缘起描述下来,但是没有人是这样走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菩萨道,不符合因果的比例原则。诸位可以想一想,一个人因地花了三大阿僧祇劫修六度法门,然后成佛了。成佛以后干什么呢?他出生以后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娶妻,然后出家,成道,到了三十岁以后才正式成佛,然后说法到八十岁。就是说,他花了三大阿僧祇劫,最后结果只有五十年的时间说法,然后这个人就消失了,这个说法是不合理的,因大果小。你花了三大阿僧祇劫,结果成佛时,你的功德妙用只用了五十年就全部休息了,所以这个明显是佛陀为实施权,这是权法。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这个是一个假名,而且这个佛也不是真正的佛,那是佛陀从本垂迹。如果把释迦牟尼佛丈六比丘相,我们往深处看进去,开迹显本,那你会看到佛陀今生根本就是示现。
但是在《阿含经》里不这样认为,《阿含经》所有的弟子,阿罗汉都认为佛陀今生就跟我一样,从一个生死凡夫出家,然后成道,最后跟我入同样的涅槃。所以阿罗汉认为佛陀只是一个大阿罗汉,比大阿罗汉还大的大阿罗汉而已。
其实,我们以大乘佛法来看小乘法,这是不对的。佛陀早就成佛了,佛陀今生来叫作“从本垂迹”,他是乘愿而来,是示现的,不是业感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藏教的菩萨道是有位无人,只是说有这个阶位,但是没有真实的菩萨是这样走的,因为这不合乎因果的比例原则。
辛二、 明观法分二:初、别明三乘观法。二、结示十法成乘。
壬一、别明三乘观法
我们看下一科,辛二的观法。
前面是说明整个藏教的教相,以下说明藏教的修观方法。
这个地方有两段,初、别明三乘观法;二、结示十法成乘。
我们看第一科,个别地说明声闻、缘觉、菩萨的观法。我们把它念一遍。
藏教它的下手处是相同的,它的目标也相同。三乘人他的目标都是趋向我空的真理,这个目标一致,大家要记住。
第二个,他的下手处,他怎么趋向我空呢?从无常下手这个也是一致的。但是过程却不同了,从无常怎么趋向我空,这个过程三乘人就不太一样了,我们来看看。
声闻人从无常观进去时,他是先绕到苦谛,强调苦谛。就是说,他看到无常,最重要的是看到无常所带给他的痛苦,他看到这一块。我想,我们对人生很重要的要求,就是希望稳定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能力以后会先买一栋房子。虽然买房子不见得合乎经济的比例原则,可能你租的更合理,但是我们愿意买,因为它稳定,我们不用被房东赶来赶去。你看动物也是这样,它第一件事情先找洞穴。为什么?因为我们要的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