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说出来之后,李世民当即开始反思起来。
人浮于事,管事的人比做事的多。
对于一个新兴王朝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当然这个弊端并不致命,因为这种缺陷一般只出现在王朝的晚期,同时标志着王朝的实力开始走下坡路。
但是尽管不致命,李世民也不由的郑重起来,神情突然之间有些严肃起来。
他是个开明的君主,也有着自己的宏图大志。
对于李世民而言,他当然希望李氏大唐能够长盛不衰,能够统治中原地区万万年之久。
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任何王朝兴替都有其规律,没有永恒存在的王朝。
前面的朝代皇帝不行,他们李家也不会是特例。
但是李世民最起码希望保证一点,那就是在后世史书上,不会出现任何关于他施政方面的负面评语。
当然,保证这个的措施不是强行让史官更改记录,他才懒得做这样的事情。
李二连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的记录都懒得抹去,新旧唐书上都完整的记载了这些事情。
李世民希望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唐在自己在位期间,不出现大的错误。
因此光论这一点,科举制都是相当有必要的,总不可能把问题遗留给子孙去解决吧,这不是自己的风格。
李世民当即在心里默默地记下,可惜他现在不方便从桌上掏出纸笔来记下,要不然这位皇帝陛下还真想逐字逐句的记下,等回去之后慢慢的琢磨一番。
等这一条理解了之后,李二抬起头来看着王辰。
王辰知道老李这家伙是在示意已经明白了,在歇了口气之后,也就继续往下说。
“既然说到人才,那就不得不说科举制带来的一个极大好处,名为笼络人心!”
李世民顿时楞了一下。
“笼络人心?”
王辰点了点头。
“就是笼络人心,这一点比刚刚我提到的两三条要更加隐晦,但也相当重要。”
“天下有才之人,空有一身抱负和才智,却报国无门,没有办法获得进身的台阶,只能徒增叹惋。”
“如果实行科举考试,对于大唐而言是获得了大量的人才,对于这些人才而言,不也是实现了他们心中的抱负吗?”
“不以其他人为例子,就但论我自己而言,如果没有重开科举考试这条路子的话,那我恐怕有再大的才华,也找不到做官的机会。”
“如果你老李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朝廷给了你做官的机会,你会不会对朝廷对天子心怀感激?”
王辰话音刚落,李世民眼中顿时爆发出异样的光芒和神采。
妙啊!
这一点他怎么没有考虑到,重开科举考试,不仅仅是为朝廷找千里马,也是给千里马们找伯乐。
只要这个渠道一开,那么全天下的有才之人,都会对朝廷心怀感激,对自己这个皇帝心怀感激。
这简直是好感收割神器,能够迅速笼络天下有才之人的心。
不仅仅局限于那些能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还包括这些人的家族亲眷,同乡之人,都会对自己这个天子心怀感激。
这尼玛还得了,直接起飞!
而且还有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那就是王辰的存在。
自己可是迫切希望王兄弟能够进入朝堂为官,然后给王兄弟以提拔,从而给大唐留住一位,才华能力可保大唐数百年繁盛的顶尖存在。
李世民在想清楚了之后,姑且将眼中的光芒压了下去,重新恢复了原先那一副思考的模样。
然后故作轻松的笑着说道:“千条万条理由,也不如王兄弟你刚刚说的那句话。”
“在我看来,就凭这个科举考试,能够让王兄弟你入朝为官这一点,那他就必须重开!”
“要是就因为这个门槛,导致王兄弟你没办法去朝堂上当官,那简直是我大唐最大的损失。”
“所以在我老李看来,这科举制必须重新开设,别的人我不管,好歹得给你王兄弟一个台阶。”
“像你这样的五百年一出之贤才,要是当今圣人没能够好好的提拔重用一番,那算是朝廷的损失。”
王辰立马哈哈一笑,忍不住对李世民比了个大拇指。
“有点东西啊,老李。”
“别的不说,光论眼光这一点,你这简直是绝了。”
“也不说什么大唐的巨大损失吧,可能小损失还是要有一点的。”
“最起码我要是没能够当上官的话,那你老李头一个损失最大,以后可就没人能够罩着你了。”
这老哥俩立马像是互相找到了知音一样,一起哈哈大笑起来,整个书房中立马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原本因为刚刚所谈论的正经话题,而导致有些严肃思考的气氛,顿时变得轻松起来。
说笑了一阵之后,王辰比划了一下手势,竖起了三根手指头。
“针对这个重新开设科举制的问题,我刚刚说了三点,但也只是最浅显,最能够理解的三点。”
“实际上针对这件事情,我附稿中所预设的方案是六点,只不过后面这三点说起来比较敏感,你也不一定听得懂。”
“你要还有兴趣的话,那我就接着讲讲,要是没有兴趣的话,咱们就聊点别的。”
李世民当即缓缓的收敛了脸上的笑容,王兄弟一共有六点关于科举制重开的理由。
但现在居然分成了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一半已经算是相当重要的理由了,反倒还不算晦涩难懂。
那后面一半究竟讲的是些什么?
李二陛下不由的升起了极其浓重的好奇心,同时也有些紧张起来。
“王兄弟,你就干脆一次性讲完吧,就算我听不懂,也让我过过瘾。”
“要是只讲一半的话,那我这心里可是挠的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