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就是在等大人。”陈洪笑着说道,伸手就将余懋衡拉到了一边。
对于陈洪的想法,余懋衡也不是看不出来。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稍微露一点口风就能够闻到味道。
余懋衡当然知道陈洪想干什么,但是他却避开了。
倒不是因为他不想结交陈洪,也不是因为他看不上陈洪。
现在朝中的斗争这么激烈,大臣们你来我往的厮杀,在这个时候在宫里面结交一位有权势的太监,好处自然是不言而喻。
可是余懋衡却不打算这么做,他现在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自己就是陛下扔出来的一个爆竹,还没有到炸的时候。
此时此刻陈洪来找自己,余懋衡也不知道陈洪要做什么,不过还是跟着走到了角落里,静静的看着陈洪,等着对方先开口。
“咱家过来,是有些话要交代余大人。”陈洪笑着说道。
“不知是陛下的意思,还是陈公公的意思?”余懋衡直接问道。
余懋衡不是非要这么问,也不是情商低,是他没有办法不问。
如果是陈洪的事情,那么自己可以拒绝,但如果是陛下的意思,那么自己就没有办法拒绝。
陈洪笑了笑,眯着眼睛说道:“咱家没有意思。”
听了这话余懋衡就懂了,便笑着说道:“请公公赐教。”
“这些日子啊,怕是会有些不太平。余大人回去好好休养几天,身子要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让太医给调理一下。”陈洪笑着说完这句话之后,对着余懋衡拱了拱手。
意思很明显,你这几天回去老实待着,不论朝廷里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参与。
余懋衡瞬间领悟,便笑着说道:“如此,便多谢公公了。”
两个人的见面时间很短,也没说几句话,基本上像是打了一个招呼,随后就分开了。
陈洪回了乾清宫,余懋衡则是出了紫禁城,回到了都察院。
大朝会的消息自然是瞒不住的,这边散朝没多久,那边消息就已经传遍了整个官场。
对于很多中下层的官员来说,基本上就领悟了几个意思。
一个消息是工部侍郎赵南星要查工部。如此一来,人心惶惶的就是工部了。
另外一个消息就是大学士韩爌要接手东厂的案子了。
对此有的人抱有乐观的态度,认为赵南星和韩爌都是自己人,事情会变好;有的人则非常的悲观,觉得这一次怕是要有大事情发生了。
官场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有,但是具体的情况还要看事情的发展,所以大家也都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此时此刻,乾清宫。
朱由校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徐光启,笑着说道:“看爱卿的神色,颇有几分神采飞扬的意思。看来这些日子,爱卿过得不错。”
徐光启向前走了一步,面带感激的说道:“都是陛下的恩德。”
看了一眼徐光启,朱由校摆了摆手,“这种话就不用说了。朕今日找爱卿来,主要是想问一问那边的事情,练兵练的怎么样了?”
事实上那边练兵练得怎么样了,朱由校一直都有关注。即便不问徐光启,他的心里面也非常的清楚。
可是有些事情你得知道了也要装不知道,要给自己的手下表现的机会,不能逼都让你装完了。
听到朱由校问这个,徐光启的脸上顿时飞扬了起来。
这段时间徐光启的日子过得很好,练兵上有戚金这个老将领在场,他根本不用操什么心。
跟戚金比起来,徐光启自感不如,同时心中甚是欢喜。
自己为什么要练兵?
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练兵,而是国家多事、山河不宁,国家需要精兵强将来稳定保家卫国。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自己练兵的才能没有那么出色,自己也愿意全力以赴去做。这才是徐光启的想法。
只不过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自己的想法不堪一击,这也是自己为什么心灰意冷的上了一份辞官的题本的原因。
可是现在徐光启看到了希望,虽然选兵刚刚完成,但是他已经看到了这支军队的潜力。
以3000浙兵为骨架,从10万京营之中选取出来的壮士,组成了一支1万多人的军队。
可以说这是一支非常精锐的部队,粮草军需都是最好的,火器则是由百工院在研制新型的。
徐光启也去百工院看过,毕竟他也是火器这方面的行家。
看了之后,徐光启大喜过望。
那个毕懋康是一个人才,不但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做事井井有条。
两个人在一起相互交流,可以说彼此都是受用良多。甚至毕懋康对徐光启敬佩不已,一直把徐光启当成老师对待。
他老徐办起事来更顺畅了,加上陛下给了那么多银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掣肘的地方。
徐光启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事,自然是非常舒服的。
朱由校看着徐光启,听他详细的将整个经过给自己介绍了一遍,甚至有些地方显得略微有一些啰嗦,但是朱由校却没有露出不耐烦的神色,从始至终都是面带笑容的听着。
与其说徐光启是在说事情,不如说他在向自己分享他的喜悦。
这是朱由校身为皇帝所愿意看到的事情。
等到徐光启说完了,朱由校笑着吩咐陈洪道:“给徐爱卿端一碗茶来。”
徐光启面带笑容的说道:“臣谢陛下。”
说了这么半天,他的确是口渴了。
等到徐光启喝完茶,朱由校笑着说道:“朕今日找爱卿来,其实是有几件事情想和爱卿商量。询问练兵这是第一件事情,听爱卿说事情进展的很顺利,这就很好。”
“除此之外,朕还有一件事情,”朱由校轻声的说道:“朕听说爱卿一直在天津卫研究农政啊!”
说完,朱由校微笑地看着徐光启。
这件事情朱由校早就知道,同时心里也打算使用徐光启了。
要知道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粮食是永远都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自然灾害会越来越多,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天灾没有办法,虽然可以依靠修建水利工程什么的来补充,可是现实的情况是大明没有那么多钱。
即便自己想办法搞到钱,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慢慢来做。
而且这个时代生产力低下,这样的工程并不好搞。
再说了,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小冰川期,主要是天气寒冷的问题。
#送888现金红包# www.youxs.org【书友大本营】,看热门神作,抽888现金红包!
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推广产量高、生产周期短、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的农作物。
如果在以前可能没有什么办法,但是现在有,很多外来物种都已经传进来了,比如土豆地瓜玉米,只不过并没有推广开,很多地方还不知道。
这个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比较慢,加上中高层没人关注这个事情,没有政策性的推广,只停留在小农自己学。
这种方法太慢了,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所以自己要好好推广一下,至少让百姓有的吃,能够度过灾年。
同时解决了粮食问题,后续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大明朝谁对这方面最擅长?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徐光启。
朱由校最看重徐光启的其实是这方面,反而不是他练兵的才能,也不是他铸造火器的才能。
练兵和火器这方面可以找到人来代替,但是推广农作物,徐光启是最合适的人选。
首先,徐光启喜欢捣鼓这些,其次他懂行,并且他也愿意去做。
要知道这很可能是一份不怎么彰显功劳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一般人还真没几个愿意的。
听到朱由校的问话,徐光启开口说道:“臣的确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前几年臣曾接触到了一些从南洋传来的农作物,发现那些农作物有很多优点,不但产量高,而且对天灾的抵抗也能力比较强,同时还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种植。”
这一点朱由校也是知道的,地瓜和土豆很多地方都能种。
尤其是土豆,所以这两种作物的普及,可以让很多没有用的地能种出粮食来,玉米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爱卿这几年可有结果?”朱由校看着徐光启问道。
徐光启在脸上也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他现在觉得陛下实在是一个英明无比的皇帝,自己还没有上奏这件事情,陛下就已经关注到了,可见陛下眼光多好了!
徐光启详细的将自己的经历介绍了一遍。
用徐光启的话说,他已经种了三年了。
在徐光启的介绍中,朱由校心中不禁也有些兴奋了起来。
因为徐光启这三年里面都是在择优育种,在经过培育之后,现在的种子已经可以进行小规模的试种了。
这就是徐光启的功劳!
朱由校心里面顿时满意了起来。
“如此,爱卿可以尝试着大规模的种植了。”朱由校开口说道:“至于地方朕也准备好了,可以在京师之中选取几个皇庄,地方可以任由爱卿来挑。”
徐光启没想到陛下会拿出皇庄来做实验,那可是陛下的田地,是陛下宫里私人的收入。
不过徐光启不得不承认这是最好的办法。
用百姓的田地做实验,难度太大,反而皇庄就没有这些问题,因为那是陛下的私人田产。
“这件事情,爱卿尽快去做吧。”朱由校继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