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五 传胪大典

……

安平帝微笑点头。

本次殿试策题是他精心挑选的,为的就是能发现其中的人才,若有人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他不介意格外提拔重用。

满怀期待的,安平帝郑重拿过最上面的第一篇,按理来说,这就是读卷官推荐上来的头名状元卷,上面清一色的读卷官亲笔评,一等。

文章果然妙笔生花,花团锦簇,文笔非凡。

但是……

并非安平帝想要的。

紧接着,安平帝又看向下面第二份。

也是歌功颂德,文章浮夸的很,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果然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看来自己想的有些过于简单了,满朝文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指望一介书生解决,不是开玩笑么?

前两都这样,下面还能有什么好的呢?安平帝几乎都不再抱有什么希望,随意拿起第三篇看了看。

“咦。”

有些意思了。

可能是经历了前两篇的失望,这一篇虽然也没有十分符合安平帝的心意,但总算是有了一点有用的东西,没有整篇夸夸其谈歌功颂德。

“生之者众,食之者少,国恒久矣。”

说得好!

可现在朕的江山生之者少,食之者众!

这人是看到了朝廷弊端。

这肯定是有志之士!

虽然这篇文章也有他不喜欢的地方,比如这一句:内府外府之储,自将取之而不匮矣。

尼玛这是惦记上我的内帑了吧?还把内府排在了外府前面!

怎么?有事先花内府的?

总结:这人可以用,甚至重用,但终究不是自己人。

用完就可以一边去了。

安平帝不知道的是,贾蓉也很无奈。

若没有这几句话,可能这篇文章要排在殿试百名以后的位置上,哪怕他是会元。

谁让阅卷首席是李敏之呢?

若李敏之那一关都过不了,皇帝喜欢有何用?难道安平帝还能认认真真的看完三百份殿试文章,然后把他的文章重新提拔为一甲?

虽然安平帝的勤勉是大家公认的,但贾蓉不敢赌。

万一这只是谣传呢?皇帝身边可从不缺溜须拍马的人。

暴君最喜欢听什么?

当然是喜欢夸赞他仁爱。

夸赞的人多了,外面人不知情,自然都以为他是仁君。

同样,忤逆不孝的人最喜欢什么?

当然是人们夸赞他孝顺。

孝名远扬时,他就是孝子了。

尤其是安平帝除了勤勉之外,孝顺也同样被人传颂。

真孝顺,把自己老子孝顺的修道去了。

没少伺候丹药吧?

披麻戴笑。

……

不得不说,贾蓉纯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李敏之是谁?

远近闻名的大儒,受人尊敬!

他可能因为一场殿试阅卷就损害自己的名声,把堂堂会元丢到第二三百名去么?

当然不可能的。

虽然贾蓉刻意的改变了一些自己的笔迹,但在李敏之这些人看来更像是班门弄斧。

殿试没有誊录官,不是没有原因的。

考官需要知道考生的笔迹,从而知道考生会试的名次,以此来确定考生殿试的名次,至于糊名……那只是给考生心里安慰罢了。

比较离谱的,有传闻名字好听,能格外提拔做状元。

贾蓉排在第三就是李敏之亲自安排的。

原本贾蓉应该排在第十的。

只是文章里有句话,李敏之看了很舒适。

“百姓足而君亦足!”

这叫什么?

藏富于民!

百姓先富有了,皇帝岂能不富有?

“谓之大道!”

尤其这四个字,分量很足。

没想到贾阁老之孙竟然有如此见识,若心中没有圣贤之道,是写不出这几个字的。

再结合前面那句“内府外府之储,自将取之而不匮矣。”不难看出,贾蓉是个人才。虽然出身勋贵之家,身上有勋贵的影子,但祖孙两代进士,已经有资格融入进他们文人的圈子里了。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得给贾阁老面子。

贾阁老要下江南改革商税去了,肯定要整治几家杀鸡儆猴。

他们李家,这些年在江南也弄了几万亩良田的……

不是他贪!

那些其实都是他亲戚干的。

他事先并不知情。

也是最近才知道,而且已经严厉的惩罚了那些人!

……

会试后的第三天就是传胪大典,是国家最高级别的盛典,同样属于读书人的最高荣耀。

这一天同样要早起去礼部汇聚,领取公服,更衣,然后再学习一遍皇宫礼仪。

这次可要好好认真仔细学了,第一次进宫出丑还能理解,传胪大典上还出丑那就属于闹笑话了。

重点嘱咐会试前二十的人,如何出班跪拜,如何谢恩,不可直视君颜等。

后面就无所谓了。

二甲三甲乖乖站好就是。

能上前跪着也是一种荣耀,毕竟那是在皇帝面前露脸了。

反反复复,等一切嘱托完毕已经接近辰时。

“快跟我走,莫要再耽搁了。”礼部刘侍郎一脸严肃的在前说道。

众人无语。

刚刚不是你一直在叽叽歪歪的说个没完么?现在知道急了?

众人都脚步飞快,穿越宫门,金水桥,外殿,宫廊有惊无险的准时到达皇极殿前。

“怎么才来?”

贾蓉听到前面李敏之问话。

刘侍郎讪讪道:“有几個是实在学不会的,属下怕在这里出丑,因此多教了几遍。”

李敏之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不一时,只听小太监高声喊:“皇上驾到。”

“吾皇万岁。”

文武百官齐齐行叩拜大礼,新科进士自然要跟着跪拜,众人都小心翼翼,唯恐自己出了错,有一位老进士又因为太过激动紧张起不来了,也可能是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好在人太多又不齐整,你起来我跪下的乱七八糟,御史根本看不过来,蒙混过去了。

“诸位爱卿平身。”

安平帝走到龙椅前微笑说了一句,看向下面群臣时目光越发温和,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

众人此起彼伏的站起身。

这时安平帝往旁边点了点头,立刻有鸿胪寺执事官捧了金榜而出,礼部尚书李敏之宣读御制告书:

‘安平七年三月十六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七十七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二百二十人名赐同进士出身。”

果然!

众人心里暗道:“虽然看似皇恩浩荡增加了进士的入取人数,但都是增加的三甲同进士,一甲二甲的人比起往年几乎没有增加。”

同进士在这里可不是跟进士相同的意思。

而是,不同。

宣制完,紧接着鸿胪寺传胪官开始唱名,文武百官齐齐竖起耳朵聆听,尤为激动的是贾敬,这时候城府不城府的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大孙子的传胪大典,不表现的激动点都不正常。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