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第10集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全本免费阅读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七面。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这一段是讲到第六意识的心王它造业跟了别的情况。它所造的业有善业,也能够造恶业,也能够造无记业。它了别境界,就着它能缘的心来说有三种的量,也就是三种的认识,这三种的认识可能是一种现量的认识,也可能是比量的认识,或者是非量的认识。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若与五识同起,率尔缘现在境,不带名言,不执为外,则属现量。

这个是在一种散乱的阶段,就是第六意识跟前五识同时生起叫五俱意识。五俱意识这个时候率尔缘现在境,这个是在率尔心(率尔是指突然的意思),它攀缘现在的境界,这个时候在第一刹那是不带名言,而且不执着是外境的,这个时候是属于现量。

这件事情它是这样子的,就是说一般我们这个前五识,这个五俱意识去攀缘境界,一般都是前五识跟境界先接触。前五识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这时候一刹那就过去了,就是在率尔心的时候就过去了,到寻求的时候第六意识就生起。但是第六意识生起的时候,它第一刹那第六意识生起它那个时候还没有落名言,就讲率尔缘现在境,不带名言。

所以说,虽然就整个念头来说它是第二念了,因为前五识是第一念,第六意识才生起,但是就着第六意识本身来说,它还是第一念,所以这个时候第六意识还是不带名言的,这个时候是属于现量。

若入禅定,缘禅定境,亦属现量。

前面的是一种散乱的五俱意识,这个以下是在禅定跟智慧这种独头意识。若入禅定,禅定的时候前五识是不能活动,就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这个时候攀缘禅定的境界,亦属现量。

比如说阿罗汉他入定,他观察你的前生,他入定以后他看你前生,哦,你前生也是一个出家人,持戒清净,也是修止修观。他看到的虽然是过去的境界,但是因为它是禅定的境界,他看到,这个境界就是显现在前,这个境界很明显地现在他的前面,他能够不落分别,而且得到正确的认识。所以对禅定的人来说,它就是现量。虽然这个境界是过去的,但是以他来说它还是现量。所以禅定的境界都是属于现量。

不过有一个地方要注意,就是假设他入了禅定以后又生起寻伺的分别,比如说外道他入了禅定,或者二禅、三禅、四禅,他看到这个牛生天了。虽然这个牛离他很远,离他在十万里外,但是他入了定以后这个牛就是显现在前。这个时候他不起虚妄分别的时候是属于现量,但是他开始分别:哦,这个牛能够生天,因为什么生天呢?因为牛的业力使令它生天。好,这个时候属于非量,就是他对定境开始寻伺的时候就落入非量,可能落入非量,也可能会入比量,或者现量。但是他直接攀缘定境那一刹那,那个时候的定境是属于现量。这个地方是要分别的。

若入二空观,或根本智亲证真如,或后得智变相观空,亦皆现量。

假设我们入了二空观,当然这个一定是初地以上的圣人,入我空观、法空观,这个时候是现量。像这个密教有一本论叫《现观庄严论》,解释《大品般若经》,弥勒菩萨造。这个现观,观是观什么呢?是我空观、法空观,但是他那个是属于现量的观,不是我们凡夫的比量。现观庄严,这种观也特别的庄严,功德庄严。圣人入我空观、法空观,这个时候是属于现量。

或根本智亲证真如,也是属于现量。或后得智变相观空,这都是属于现量。当然这都是圣人对这种无为的真如才有现量的智慧。这个是说明第六意识是处在现量有三种的状态。不过我们凡夫在这个现量的情况不多的,都是第一刹那而已,第二刹那就落入比量跟非量。

我们再看第二个;

若见众缘而观于义,不倒不谬,如见烟知火,如见角知牛等,则名比量。

这个比量就是借缘而观于义,假借我们已经知道的因缘而观察未知的义理。虽然这个义理是我们未知,但是这个因缘由这个假借,所以也得到一个不倒不谬的认识,不颠倒也不错谬的认识。

下面举一个例子,说如见烟知火。我们看到山的一边有烟,但是我们没看到火,这个火被山挡住了,但是我们看到这个烟是已知的因缘。从已知的因缘,我们知道一定有火,因为这个烟是由火生起的。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它这个火不现在前,这样子叫比量,它还是正确的。

见角知牛,我们在这个墙角的那一边看到两个牛角,虽然没看到牛的身体,但是我们判断墙的另外一边有牛。就是假借已经知道的这个角这个因缘,我们知道有牛,叫借相推度。这个时候解尽无谬,这个叫比量。

比如我们要知道圣人的内心的境界,圣人他那个诸法实相,他所攀缘的诸法实相是什么境界呢?我们也可以根据龙树菩萨的《中观论》的偈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就是因缘所生法,这包括一切的杂染的因果、清净的因果、生死的法、涅槃的法,这些都不是上帝创造的,都是因缘所生。由集谛的因缘出现了生死的苦谛,由道谛的因缘生起涅槃的灭谛。这些杂染、清净的法都是因缘所生。这些清净的法,它的本质呢?我说即是空。因为因缘生,本性就是空,它是无我、无我所的。

这个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法的本质它自己不能生起,它要假借因缘。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花瓶,这个花瓶有它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它自己不能生起的。你说花瓶自己能够生起花瓶的性质,那这个花瓶是有自性,但事实上不是。这个花瓶的性质要出现,要假借因缘才有,离开了因缘它的性质就不存在了。

你说这个生死流转,到地狱去了,地狱的刀山油锅是怎么生起的呢?它自己不能生起,要假借因缘,要假借罪业的因缘。为什么他能够受用这个寂静涅槃乐呢?涅槃寂静乐也自己不能生起,要假借戒定慧的因缘。

所以既然假借因缘,它的本性就是空,无自性。这个空是这个意思。

这个是一种胜义谛的观察,从胜义谛来说它是无我、无我所的,自性空的。从世俗谛来说,亦名为假名,这个时候要假借名言来安立这些各式各样的名分。这是一个圣人,这是一个凡夫,圣人所受用的是正法的涅槃,凡夫所受用的就是世间的五欲,这就是名言安立了。

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我们把这个胜义谛跟世俗谛两个把它放在一起,使令它平衡,就是真谛和俗谛糅合起来,这个就是亦名中道义,你就看到诸法的中道了。

自性空,但是它因缘有,如幻有。这如梦如幻的有,这个生死是如梦如幻的有,这流转,做人、做天、做狗,在这个地方流转。那些阿罗汉圣人恒常地受用寂静涅槃乐。这些都是如幻有,这个世俗谛。世俗谛跟一切法毕竟空把它放在一起,这个就是中道思想。

所以我们从这个文字当中也能够对诸法的真相有一个比量的认识,虽然不能亲证,但是这样的认识是正确的,这个就是比量。若借众缘而观于义,不倒不谬,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是讲到比量。

再看这个非量:

若颠倒推求,虚妄计度,不能如理而解,不能如是而知,如无我计我,不净谓净等,又如见杌疑人,见绳疑蛇等,又如翳睹空华,捏观二月等,皆名非量也。

前面的现量跟比量都是对于所缘境一种正确的认识,不管是亲证法体,不管是借相推度,总之都是不倒不谬,都是正确的认识。但是这个非量是颠倒推求、虚妄计度,就是一种颠倒的推求,不能如理而解,不能如是而知。不能够如理,从胜义谛不能如理,从世俗谛也不能如实而知。

举一个例子,如无我计我,不净谓净等。就是我们这个五蕴的身心没有一个自我的主宰。我们这个生命体,有色受想行识,有我们这个色身,有思想,但是这个色心诸法都不是从自己这方面生起的。为什么有这个生命呢?不是我自己会有的,是由因缘而有的,就是无我。我们无我当中就执着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这个我是不受因缘改变的叫作我,或者不净谓净等等四种颠倒了。

又如见杌疑人,见绳疑蛇等。前面是讲出这个例子,非量的例子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这以下讲出它的譬喻。

说见杌疑人,这个杌是一个枯木,这个树完全干了,连那个枝叶花果都没有,就一根树干而已。我们在黑暗当中看到杌,以为那边站一个人,那么你对这个人的认识是错误的,那不是人,那是个杌,但是我们认为它是人,这个就是非量。就是那个东西你对它的认识是错误的,是颠倒的,这就是非量。

或者见绳疑蛇,晚上当中看到一个绳子,我们以为它是蛇,那么我们对这个绳子的认识也是颠倒的,因为它不是蛇,它是绳子,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是蛇。就好像说我们这个生命体是无我的,我们的身心世界是随因缘刹那刹那变化的,色法是变化的,心法也变化,但是我们认为我们的心是有我的,这个也是颠倒的,因为你认识的跟实际的情况不符合,所以这个叫非量。

又如翳睹空华。这个翳就是眼睛长了白色的薄膜,类似白内障。你眼睛有毛病,看到虚空有花,但事实上虚空没花。这个时候我们对这个花的认识也错谬。这个花本来没有的,你把它想出来的。

又如捏观二月,这个捏观二月是《楞严经》的譬喻,说你这个眼睛,你把它捏一捏,这个眼睛就失去它的功能,你看到月亮,一个月亮就看成两个月亮了,又出现第二月。那个第二月也是非量,根本没有第二月。这个都是属于非量所收摄。

这个非量主要的就是我们对身心世界的这四种颠倒。我们对我们的生命体会产生四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这个常乐我净,所以我们要修四念处来破这四种颠倒。这个四念处,在《成唯识论》,这个四念处所观的是身、受、心、法,能观的智是不净、苦、无常、无我。

为什么要观身、受、心、法呢?这当中有一个理由。《瑜伽师地论》是说,这个身受心法主要的是心,就是我们以心为我,所以要观心。因为我们多数人都是认为这一念明了的心是我,是有常一、主宰的。说为什么它是我呢?因为我能够思考,能够造业,都是靠我,靠这个心,所以那个就是我,代表自我。

那么我这一念心要有依止处,什么是我的依止处呢?这个色身是我的依止处,就像我们一个人要有房子住一样,这一念心要以色身作依止处,就是对这个身也会起颠倒,这就是净的颠倒。

那么我这一念心依止在色身当中要做一些事情,要造业,这就是法,造了善业,造了恶业,造了染污业,造了清净业,这个就是法。你这一念心它不是一天到晚寂静的,它要活动的。它依止色身去活动,就是以这个法作所观境。

我这一念心不但能造业,我还能够受用,我跟一切境界接触的时候有种种的受用,就是受。就是身、受、心、法,但是主要的是以心为主。所以这个就是不净、苦、无常、无我来破除四种颠倒。

我们对这个色身会生起净的颠倒,会认为这个色身是美妙的。这个是观身不净,观察我们这个色身,唯识的经论它观身不净是从脚观起来,就观你这个有骨头,脚掌的骨头,小腿的骨头,大腿的骨头,有脊椎骨,然后一个骷髅头,两个眼睛凹进去,一个鼻子凹进去,四个牙齿露出来。然后里面放了很多的内身不净,脓血屎尿,把这个皮包起来,就这样观察,哦,这个就得到一个正确的比量,原来这个色身是这样,破除我们对它以为它是美妙的颠倒,这样的非量的认识。

这个受也是一样,观受是苦,我们这个感受,我们这个色身跟境界一接触有这个受,苦受、乐受、舍受。这个受应该怎么观察呢?

《瑜伽师地论》讲出一个譬喻说,说我们这个人皮肤长了一个脓疮,痈疽,这个疮如果跟火一接触的时候,哎呀痛苦,这就是苦受。这个疮本来就很痛,跟这个火一接触不得了,痛得很厉害,这就是苦受。偶尔这个疮跟冰水一接触,哎,得到一点乐受,这叫乐受。就是这样子,我们的快乐就是这个痈疽里面跟这个冰暂时一接触,那个痛苦的感受暂时消失一点点,安立作乐受。

有时候我们也不感到快乐,也不感到痛苦,就是这个疮也不跟冷水接触,也不跟热水接触,但是它也是疮,它的本身就是疮,就是苦。所以安立作行苦。这个苦苦、坏苦、行苦,就是这个疮还是本质就是疮,就是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所以这个就是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观心无常是主要了,观我们这一念心是会变化的。观心无常我们很容易感觉得到,比如你造善业造得多的人,你内心容易寂静。你造杀盗淫妄,你破了戒以后,你马上发现你心不安,可见得这个心会变化,随因缘而变化。

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是恒常住不变异的,那么它就要应该有独立自主的体性,不随业力而变化,但事实上不是。你造了善业造了恶业,你内心的状态一定会有变化,可见得这个心的明了功能是无常的,无常也等于是无我。这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不净跟苦是对治爱取的烦恼,无常、无我是对治我见的颠倒,一个爱烦恼,一个见烦恼。这个四念处,就是在对治爱烦恼跟见烦恼这三界的见思烦恼。

这个四念处是很重要。

在《华严经》有一个偈颂说: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我们讲临命终跟弥陀感应道交,这句话能够露出一点消息出来。说这个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佛菩萨的心他不像我们凡夫在有相的境界活动,是常游毕竟空,跟我空法空的真如相应,这是佛菩萨的自受用的情况。但是佛菩萨怎么跟众生接触呢?

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就是你临命终跟弥陀感应道交,绝对不是在一种杂染的内心的活动状态,你一定是在一种正念分明,一种寂静的状态跟弥陀感应道交。

虽然我们带业往生,我们阿赖耶识当中很多无量无边的罪业跟烦恼都在,但是都一定要在种子位。就是你跟诸佛菩萨感应道交的条件,一定是要善心起现行,众生心垢净,才能够菩萨影现中,这个地方我们要清楚。

所以,我们老是修止,一路就是使令内心明静不动,你那个无量无边的颠倒,常乐我净的颠倒,到临命终的时候就会出现,因为你根本没有生起对治的力量。一切法因缘生,你没有对治它,它自然就活动,而过去有串习,就有这股力量。

你修四念处,我自己感觉呀,我们平常经常这样子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修一段时间你会发觉这个法门是不可思议,真正不可思议,能够改变你的内心的状态,你会认为这个法宝真的是宝。你这样修一段时间以后,你会觉得临终的正念分明是可以达到的。你这个四念处作基础再信愿持名,那是万修万人去了。那真的是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可以做得到,凡夫可以做得到。虽然没有断烦恼,但是可以把这个烦恼对治住。

所以这个四念处他能够为你的佛号破障。就是你开车,前面有大石头,四念处可以把前面那个石头都给你清除掉,让你这个车子开得顺利。说我这句阿弥陀佛的佛号跟弥陀感应道交有障碍,障碍绝对不是发生在阿弥陀佛的身上,是我们的身心有障碍。

有什么障碍呢?就是常乐我净四中颠倒,爱烦恼、见烦恼的障碍。这个障碍怎么办呢?四念处可以帮你破除,破障。破障以后你这句佛号就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其实我们要是稍微注意一下,我们只要正念不分明,心中没有跟佛法相应,多数都是非量,看到事情都是常乐我净的,都是颠倒的。所以这个第六意识的非量的势力很大的,很大很大的,的确是要对治的。

这个是讲到能缘的量,再看它所缘的境。

三境,即性境、带质境、独影境。性境义如前释。

这个性境就是真实的境界,没有加上我们的分别,完全是由业力所现的境界,叫性境。带质境,这个带就是夹带,夹带物体的本质而生起自心的影像,但是这个影像跟本质已经不完全一样了,叫带质境。

带质境复有两种,一者,以心缘心,名真带质,即第六意识通缘一切心与心所,及第七意识单缘第八识之见分是也。

这个真带质,就是以心法来缘心法叫真带质。这以下讲出两个例子,就是第六意识通缘一切的心、心所,第六识的心王去攀缘心所。我们去分别这个贪心所的相貌,信心的相貌,那么能攀缘的心是心王,是心法,所攀缘的心所也是心法,这个叫真带质。

或者是第七意识单缘第八识的见分。第七识的心王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这两个都是属于心法,这叫带质境。当然,第七意识攀缘第八意识的见分,生起一个我的相貌,而这个我的相貌跟第八识的本来的明了性那个刹那的生灭相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它虽然夹带第八识的见分,但是生起的影像跟原来的本质已经不完全一样了,叫带质境。

二者,以心缘色,名似带质。谓带彼相起,有似彼质。如依经作观,非是五识所缘现境故也。

前面的真带质是以心缘心,以明了性的心来缘明了的境界。这个似带质是以心来缘色,物质的境界。谓带彼相起,有似彼质,夹带物体的相貌,但是生起以后呢,跟原来的本质不一样。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又相似,相似它的本质。

这以下讲一个譬喻,如依经作观,非是五识所缘现境也。比如我们念《阿弥陀经》,晚课: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些阿罗汉,佛陀就开始说法: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佛陀介绍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先一个总说,极乐世界的名称,他的距离十万亿佛土,这个国土有什么呢?有佛陀,有正报的佛,有依报的国土。

那么以下就广泛地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讲到极乐世界的依报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天雨曼陀罗华,各式各样的依报庄严。依报庄严讲完以后讲到正报庄严: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佛?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先介绍阿弥陀佛的功德,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再介绍他的眷属,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那些声闻菩萨围绕着佛陀,这是一个广大的清净的僧团。

我们要依经作观,我们看阿弥陀佛的国土有两个很特殊的,这个国土两个地方很特殊。第一个,极乐世界他完全是一种快乐的境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是第一个境界。就是我们在极乐国土那个生命,跟境界一接触只有乐受,这是第一个。

其次,极乐世界是一个清净的世界。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也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八相成道,也形成一个僧团,但是娑婆世界的这个三宝的僧众清净的力量不能普遍。你看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现的时候,印度有三亿人口,只有一亿的人亲眼看到佛陀,有两亿人没有看到佛陀,没有听闻正法,也没有看到佛陀的僧团,有两亿人。生在佛的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在印度,有两亿人当面错过,就是娑婆世界的确是有障碍。

但是极乐世界不是,极乐世界你即使不是在佛陀的旁边,不是在阿罗汉圣人的旁边,你一个人独自在山林树下经行,你吃吃这个七宝池的水,听听宝树楼阁微风吹动所散发的声音,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表示什么呢?表示极乐世界的三宝的力量是普遍的,他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都是三宝的力量,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个地方,我们研究净土法门,这一层认识一定要看出来,就是极乐世界的五尘,都有三宝的功德力在里面,这个是我们凡夫的世界所不能比的。

我们怎么知道这个极乐世界的情况呢?这个情况并没有现在我们前面。那是依经作观,非是五识所缘现境故也。我们是从佛陀所留下的这些圣言量《阿弥陀经》所认识的,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就是带质境,夹带这个文字的本质,从文字里面随文入观,生起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影像,这个影像叫带质境。这个影像并没有现前,但是我们夹带这个文字的因缘,能够生起内心的影像。

再看独影境:

独影境亦有两种,一者无质的独影境,二者有质的独影境。

这个独影境就是不带本质,不必夹带本质就能够自己生起影像。前面的带质境还要夹带本质。这个无质的独影境,如缘龟毛兔角等,当然这个是独头意识去缘这个乌龟的毛、兔子的角,这个东西世间上根本就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我们也能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