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使用快捷键[F11] 享受更好的阅读乐趣)

设置X

第71章 郭轩的骨气

71:郭轩的骨气

赵竑一觉醒来,坐在床榻上发了一会儿呆,便披衣而起。

其时,外面天色依然漆黑如墨,他独自一人在帐内静静踱步,思索着郭轩今夜讲的话。

完颜守绪已经开始行动了,这一点并不意外。

作为金国国主,面临的内政外交,军事形势极其严峻;西夏灭亡,更让他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不甘做亡国之君的他竭尽所能,挽救金国于危局之中,无可厚非。

从其最后的结局看来,比当年赵佶父子的骨头硬太多了;不光是他,包括李睍,乃至那位从登基到战死不足一个时辰的完颜承麟,都比赵佶父子强大多了。

但可悲的是赵佶父子的软骨病竟通过赵构,传承给了南宋朝廷。

还是那句话,完颜守绪的方案,极具创意;可惜他遇到的是我赵竑。

这应该算是他的不幸吧。

另一处营帐里,郭轩一觉醒来,已是天色大亮。

一名士兵送进来酒菜,吃了后,他便出了营帐,想去找赵竑再扯扯,打打加强针。

此事若成,自己对于大金国可谓立了泼天功勋,所以他的心情颇有些激动。

刚临近赵竑营帐口,一名守卫已经迎了上来,道:“郭先生,我家主公有点急事,已经离开营地,临走时吩咐小的带话,让您安心住在这里,等他回来后再与您喝酒。”

郭轩微微一怔,连忙问:“你家主公可有说多久才能回来!”

那守卫道:“他说不确定,或许十天半月,或许一两个月都有可能。”

郭轩一听,啥都明白了,人家赵竑已经明确拒绝了金国的方案。

一瞬间,他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只见他呆了半晌,叹了口气,懊恼的跺跺脚,突然又朝守卫拱了拱手,强笑道:“小哥,拜托你一件事!”

“郭先生请讲!”

“等你主公回来后,跟他说,郭轩多谢他昨夜的盛情款待;他日,若他想通了,无论何时去汴梁,我郭轩也一定会盛情款待他!”

“郭先生的话,小的一定传达!”

郭轩转身就走,准备召集随从,沿原途返回下邳。

再经徐州南下,向东通过宋境,从海州出海,乘船北上到达东夏,面见东夏国主蒲鲜万奴。

蒲鲜万奴,是一个鲜见于史籍,却被时人称为“辽东怪杰”,甚至被誉为可媲美完颜阿骨打的传奇人物。

金宣宗贞佑三年(1215)年春,奉命北上征讨辽东辽民叛乱的蒲鲜万奴突然发动兵变,兵分两路,攻掠上京等地,收复东京(金辽阳);随后于当年十月,在东京称天王,国号大真,年号天泰,谋求女真之复兴。

一番征战开拓之后,在开元建都称帝,改国号为大夏。

因其国土在东边,为有别于西夏,时人称之为东夏;朝鲜史籍称之为东真(也就是《鬼吹灯》和《盗墓笔迹》里提到过的那个东夏国。)

其占据女真龙兴之地,拥兵十几万,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在这国事艰难时刻,完颜守绪抛弃门户之见,主动派郭轩前去联络,希冀邀其从东北方向进攻蒙古,策应金国抗击蒙古的正面战场。

不得不说,此略若成功,策反赵竑也成功,金国抗蒙的局面将是另外一番新气象。

可惜,历史向来没有如果。

“郭先生,请稍留步!”郭轩刚刚沮丧的召集了众随从,正准备上马,那名守卫匆匆赶了过来。

“郭先生,刚才小的忘了,主公临出发时有句话让小的问您。”

“说!”

那守卫磨蹭了半晌,方道:“我家主公问,如若有一天,他领兵攻入了汴梁,你和你家先生会不会拼死抵抗?只要你们肯归附,他一定不会为难你们,还会赐予高官厚禄!

以报当初出手相救和赠通行令路牌之恩。”

郭轩闻言,怔了半晌,突然哈哈大笑起来,笑毕,豪气干云的道:“回你主公的话,谢他的好意!如若真有那一天,我和先生定会为了大金国,誓死与他周旋到底,直至战死!”

说完,踩镫翻身上马,抖缰一声轻斥,纵马而去。

其余随从立刻纷纷上马,追随而去。

此时,郭轩的心情一定异常愤怒,现在他有绝对的理由认为,当初恩师张天纲执意要救赵竑一命,是绝对错误的。

中军大帐里,听闻那名守卫回来汇报后的赵竑,也陷入到了深深的沉默之中。

历史上,金国灭亡,张天纲被俘,押往临安,当殿大骂南宋君臣的事就不说了,现在这个郭轩也如此冥顽不灵……;他们都是汉人,却甘心为了异族人建立的王朝,拼死与自己的族人死战到底。

这样的汉人,在金国内部还有多少呢。

说他们不晓民族大义,甘做汉奸走狗,似乎又有点太那个了……

其实不光他们,包括耶律楚材这等契丹裔的金国遗民,在中都被蒙古人攻陷后,最开始也是抱着殉国理念的。

可见,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还不是一回事,有时候家国情怀会高于民族情感的。

在张天纲和郭轩看来,他们的国就是金国,家就是在金国的那个家。

想到这里,赵竑又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一个名词---归正人。

百年前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许多大宋子民滞留在沦陷区;他们备受女真人的压迫,加上赵构在南方建立了新朝廷,不少人便开始想各种法子,摆脱女真人的监控,南下归附。

南宋朝廷给这些人统一起了一个非常不好听的名字,叫做“归正人”,即为投归正统之意。

朱熹曾言:“归正人原为中原人,后陷于蕃而复归,盖自邪而转于正也!”

“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的辛弃疾就是北地归正人的典型代表。(后来的忠义军南下,其实也属于归正人的范畴。)

初始,南宋朝廷对这些归正人还是进行妥善安置的;意在削减金国人口数量,以此来削弱金国国力,

但同时,又对这些归正人猜忌甚深,亦如他们曾经猜忌武将那般;但也不排除确实有汉奸人物,浑水摸鱼,企图南下搞破坏。

后来,女真人逐渐汉化,金国统治者自称中国,乃华夏正统,也改变了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日益缓和;加上归正人南归后受到的种种歧视(南宋丞相史浩(史弥远之父)曾直言不讳的说,“中原绝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金国也对南宋收纳归正人感到愤怒,除了外交干涉,更不惜动用武力犯境。

最后,南宋朝廷不敢再接纳这些南归之人了,并在边境设哨卡拦截,一经发现,立刻遣送出境;此举,可谓伤透了北地汉人的心。

这般一想,张天纲和郭轩的志向就显得不意外了。

时间和环境可以冲刷掉世间一切情感的东西,也包括那厚重又崇高的民族情感。

就拿自己亲身体验来说吧,原本对北地汉人拥护自己这个宋室正统还是抱有一定期待的,但事实证明,除了收纳的那些流民,当地百姓大都是一种无所谓的姿态;李全和那些队伍主动归附,最初的打算不过是寻棵树靠靠,或者为了吃粮,大部分都是这般想的。

“看来整合全天下的汉人,重塑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魂魄,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即使自己南下夺回皇位之后,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事想的有点远了,还是先想想登基称帝的事吧!”

赵竑叹道,随即又忿忿骂道:“他妈的,这帮人是怎么搞的,之前不停催促老子登基,现在时机已成熟,个个都装起了哑巴。

自古以来,哪个帝王登基不是三辞五让的,也总得容老子装模作样的推辞几回吧。”

“也不对,之前老子不是推辞过好几回了么,已经够了;他们大概就是这么认为的吧。

但这回真要登基了,这辞让的程序还是得再走一遍的呀......”

……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