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培养战力

而情况如徐子毅所料,楚国在两战两败之后,果然提出和平建议。而且和平条约相对于徐国来说,可以说是始料未及的优厚。连徐子毅也对这样的议和条件吃惊,楚国竟然在议和条件中提议割让一半的领土给徐国,并且补偿徐国此次出兵的军费支出。这也就是说,如果徐国接受楚国的议和条件,就等于徐国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只付出一些军队上的伤亡,就达成了这样的成就,就楚国而言,就算他在军事上受到了接连的失败,可徐子毅还是认为楚国给出这样的议和条件并不合理。除非楚国有其他内情存在,就楚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或许也就只有遭到其他国家入侵这一种可能性,才会让楚国愿意提出如此优厚的议和条件。可问题是如果楚国真的遭到入侵,对于徐国来说,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徐国此时接受议和,就等同于放弃一举击败楚国的机会。这里要作何决断呢?决策人还是徐子毅自己,米莉在其他方面可以帮助徐子毅,但牵扯到军略方面,米莉就有些无能为力了,因为她没有丝毫这方面的经验。

徐子毅思来想去,觉得还是不要接受楚国的议和条件,因为在他看来,楚国示弱对于徐国而言不是收手的机会。如果让楚国认为误会徐国是个一遇到蝇头小利就会见好就收的国家,那等楚国摆脱了眼前的危机。估计报复徐国也就只是时间问题,想要和平就必须取得真正的和平,虚假的和平在战略上也是毫无作用的。所以徐国在这场战争中要扮演的角色,绝不能是这种让楚国轻视的角色,一旦楚国轻视徐国,那徐国的战略空间也就会受到极大的压缩,这是徐子毅所不能容忍的,所以议和是个不存在的事情。米莉和赵盾虽然不知道徐子毅为何不愿意同意如此优厚的议和条件,可在军略问题上,就算他们知道一些事情,眼下这个顺风顺水的时候,他们提意见徐子毅恐怕也不会听,而且徐子毅也应该有自己的考量。两下加总起来,徐子毅就不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既然徐子毅的判断是正确的,那米莉和赵盾这时候提供意见,对徐子毅就不能算是主力,反而会让他更加疑惑。米莉和赵盾都是何其聪明的人?自然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而徐国的那些随军贵族更不用说,在徐子毅的领导下,徐国军队连续击败强大的楚国两次。这对于徐国贵族们来说,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可他就是发生了。而且是真真切切的事情,徐国贵族就是想找理由抹黑徐子毅的功绩也无法找到。既然无法找到理由抹黑徐子毅的功绩,那徐子毅的功绩毋庸置疑的话,谁还敢对徐子毅做出的决定有所异议呢?没人敢这样做的话,那徐子毅想要做什么样的决定,都可以一人独断专行,不需要考虑他人的意见。在是否与楚国议和这件事情上,徐子毅就是如此决定,并且自己决策,毫无咨询他人意见的想法。不管其他人对自己有没有异议,徐子毅都这样做。在徐子毅看来,没有异议最好,有异议的话,时间也能证明徐子毅是对的,因为徐子毅这样的自信。楚国本以为如此优厚的条件足以让徐国议和,但徐国却没有答应楚国的议和条件。这让楚国大惊失色,也十分意外,这还是那个软弱的徐王吗?还是徐国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换了新的国王?

如果是后者的话,楚国意识到自己的麻烦大了,本以为会见好就收的徐国,此刻变得不依不饶起来。而楚国此时在国境的另一边,也同时受到了吴国的进攻。虽然徐子毅没有扶持吴国,但是吴国自己本身的实力不弱,如果楚国多线作战的话,那吴国也有能力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在楚国四面交战的困境中分一杯羹。此时楚国的尴尬处境在于受到吴国与徐国夹击,他还不知道徐国是受到晋国的帮助,才愿意进攻楚国。如果他知道的话,或许还需要担心晋国。不过眼下楚国已经没有那个闲心再去想晋国了,徐国和吴国他都快应付不来了。如果晋国再来凑个热闹,楚国灭亡都不是问题。那么楚国应该怎么办呢?如果徐国不给面子的话,那吴国会给面子吗?还真的会给,理由很简单,徐国不接受楚国的条件,是因为徐子毅在军中建立的绝对权威。如果没有一个绝对权威,那这个议和条件如此优厚,在经过讨论之后,应该会被接受的可能更大。而吴国因为没有这样的最高权威,所以在经过讨论之后,他们决定接受楚国的议和条件。不但接受,甚至他们还出兵替楚国作战。

楚国的外交手腕的确是可以,虽然付出了代价,但是相对而言这个代价是可以接受的,从腹背受敌到最终与吴国联手对抗徐国。至少楚国的战略逆境改变了,这对于楚国来说就足够了。毕竟她相较于徐国还是个大国,无论是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国力,都更加占据优势。现在又加上了吴国军队的助力,如此一来,徐国的处境就尴尬了。但是徐国有徐子毅在啊,再尴尬也没有翻船的可能性,除非徐子毅认为他有输得必要性,否则他不会去考虑输的可能。现在摆在徐子毅面前的问题,是怎么赢才能让自己饿介入最小化,而徐国军队的作用最大化。这对于提高徐国军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徐子毅唯独在这一点上不会退让,其他事情都可以做让步。米莉见徐子毅想不出什么对策,知道这是到了自己应该尽一份力的时候了,于是她对徐子毅说:子毅,我们没有必要真的出手帮助徐国军队作战,在他们的盔甲和武器的质量上做些文章不就好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