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选拔要求
军校的选拔开始,一万三千多人参与了其中,赵飞扬对于学子们的要求颇为严苛。首先就是必须识字,尤其是简单的条令与文件能搞清楚,这一条看似简单,实则却难倒了大部分的人。
南唐地处江南一代,在教育上已经算是领先西蜀与辽国,可纵使如此,南唐的识字率也低得可怕。很多人只是适龄而非学子,能写自己名字就已经极为不易,更别说让他们去学习什么军令和条文。
好在这些学子都比较小,因此倒是容易培养!赵飞扬暂且放下此事不计较,继续按照科目去剔除学子。军校是为了培养军官的,放到军队中就是中下层,对于一支军队而言,军官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让一支部队迅速拥有战斗力。
将军毕竟只能指挥军官们,不可能具体管到每一个士卒,因此军官的作用就好像身体里的血液一般,如果血液不通畅的话,身体会产生怎样严重的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赵飞扬培训军官的首要标准就是身体素质要好,身体孱弱注定很难在残酷的战场上生存下来,其次脑子要灵活,懂得无条件服从长官的命令,并且及时传达出去,这对于一支部队而言是很重要的。
这些可都是最基本的要求,是赵飞扬选拔军官的准则,也是他一直以来追求的精英化的军队!尽管有一万三千多人报名,军校最终招收的数额却不会太多,毕竟打仗并不是人越多越多,单兵素质一定要保障,否则人再多也是一群乌合之众!
不过,考虑到一些学子本来条件就不太好,或许还没到展露天赋的时候,因此赵飞扬针对报名的人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
其中军校会分成甲班和乙班,甲班第一期一共招收三百人,而乙班则分为几个,第一期一共招收两千人,若是参加报名的学子们能力堪忧,那么只招收这两千三百人就够了!要是剩下的人里面还有素质不错的,就再度设置一个预备班,预备班按照学子素质进入招收,上限不得超过两千人。
毕竟军校的开支可不小,而且人数太多难免会有一些滥竽充数的。为了更好地鼓励学子们奋斗,赵飞扬还设置了升降制度,预备班可以升入乙班,乙班可以升入甲班,只要表现出色一切都不是问题。
学制一共一年半,一年半之后,甲班的学生都可以毕业进入军队,到时候会由羽林军和宣威军以及振武军前来挑选。和后世动辄四年或者五年的规矩相比,此时南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赵飞扬也没那么多的耐心去等待,加上这个时候的军队建设没有后来麻烦,因此倒是用不了那么多的年限。
不过最为关键的一点,赵飞扬专门给军校的审核人员下了命令,凡是进入甲班和乙班的学子,都必须有非常严格的政审,尤其是甲班的学子们,必须要求三代世居南唐,还有清白的出身,除非极个别表现实在过于优异的人,否则一律设有限制。
南唐可是不缺西蜀和北辽的探子,其中潜伏的不少人赵飞扬都不清楚到底在何处,要是不这样设置障碍的话,恐怕军校会轻易被渗透进去的。只要这些学子们顺利从军校毕业,那么羽林军和宣威军包括振武军就能迅速登上一个台阶。
这样即便军队出现意外被打散建制,也可以在最快的时间恢复,一旦出现伤亡过多的情况,也能迅速补充军官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最主要的是,赵飞扬给军校派去了专门的政委,这样一来,就能保证这些中下层军官为朝廷忠心效力,哪怕碰到了那些心怀不轨的将领,也基本不可能出现一呼百应的情况!毕竟这些军官都是从朝廷的军校中出来的。
军校的选拔持续了大半个月,在第一轮的大致筛选之后,参加选拔的就只剩下五千人不到。第二轮选拔则持续了整整一月时日,学员们的训练尤为辛苦,甚至比羽林军士卒的训练都要残酷一些。
这一月磨炼完学员们的意志之后,关于甲乙班和预备班的分配也基本出炉,令赵飞扬感到十分满意的是,甲班的三百名学员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已经达到了他的要求。至于乙班则是表现一般,培养一下倒不是不能用。
预备班的话可以说惨不忍睹,这些学员综合素质不够好,表现自然很是糟糕,好在这些人基本上都有某一个方面很擅长,这才为他们自己赢得了留下的机会!
人员名单确定之后,各班的导师和课程安排就确定下来。甲班这边是由胡文昭和蒙烈以及几名军中的高级将领去亲自授课的,赵飞扬也临时充当了一回老师,跟学生们讲述了一下此前南唐与西蜀和北辽的战役。
不过具体的一些秘密,赵飞扬都是隐藏去的,哪怕是学员们,也必须到了军队以后才能接触到这些。
除了战役的讲述分析,还有实战方面的训练。赵飞扬可算是为学生们提供了极为优厚的条件,每隔一个月的时间都会让他们进行演习。演习中导师们只扮演裁判的角色,至于学员们如何安排阵地,如何使用计策,导师们都绝不插手,只是在一旁观看,一切都等到演习结束后再指出其中的问题所在。
学员们的表现虽然一开始都很鲁莽,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学员表现越来越好,到后面逐渐涌现出了几名将领一般的人物,赵飞扬因此大为惊喜,专门告知下面的人要好好锻炼这几个人。
军校的事情忙活起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过了大半年,秋收在即,赵飞扬终于放下军校事务把心思放回到朝堂上。此前朝廷可是在京师附近推广了新式作物的,如今到了验收的季节,尽管不是大面积的种植,可是算起来也绝对不少。
一旦实验成功显着的话,来年京师就可以大面积推广出去,让那些半信半疑的百姓们可以迅速换上新式作物去种植,那样的话哪怕出了粮荒,对于南唐来说也绝不是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