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可跳过,技术说明章。
因为百万测了,有很多新涌入的读者,也有了一些对于秦代铁路的质疑。
这里稍微做一个解释。
关于秦朝铁路这件事,我第一次听说是什么时候呢?
12年。
也就是我开始进入网文行业的第一年。
这个秦朝铁路,我请教了业内很多人,甚至和南大的一位陈教授也讨论过。
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技术没有障碍,是可行,并且有实施基础的。
他的论断是:这是秦朝在山区,为了解决运输问题而采用的非常规办法。
他说了一件事,我觉得可以讲一讲。
大秦征伐百越。
当时战争长期僵持,对秦军极为不利。
面对这一困局,为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经过调查研究,决定派监军史禄率领秦军和民工,在海阳山(今广西兴安县境),开凿一条沟通南北水运长60里的水道——灵渠。
两广的山区,让秦朝花费大代价,不惜开凿灵渠。
而伏牛山呢?
秦朝为了征伐百越,能修建了灵渠,为什么不能在秦岭修建运输军粮的设施呢?
众所周知,这是横在关中与南阳盆地之间的最大障碍。(内部就是韩国、魏国、楚国等,当时是天下最富饶的地方)
秦国想要一统六国,只有两条路:商於古道、崤函古道。huci.org 极品小说网
这两条古道,都在秦岭等大山之中,更是有天险武关、函谷关阻挡。
而函谷关,却不是那么容易打过去的——秦朝一大半时间,都花费在这里,已经足以证实。
既然崤函古道难行。
那么商於古道呢?
张仪的一张嘴,硬生生将这块战略要地,划给了秦国。
这在秦国自己的地盘上。
那么,既然后来的秦朝,为了统一百越这
种当时的蛮荒地带,都能花费大代价开凿灵渠。
为什么就一定不会在商於古道,制造秦代的铁路,从而解决大军粮食运输问题呢?
要知道,这个的技术,当时的科技已经是可行的,无非就是思路问题罢了!
他问我——秦始皇为什么车同轨?
为什么非要让两车轮之间的距离,固定化呢?
是不是,这个规定的出现,是为了配合某种战略问题呢?
……
这个问题,我记忆犹新。
我们知道,“车轴适配车厢”这问题好解决——
农村大量采用了套筒的办法,将两个车轮套在一起,从而能够适应宽窄车厢的。
这个手拉车,学名叫地排车。
这种车,有两种车轮,一种是两个车轮被轴固定死了的。
另一种,每个车轮上,都只固定半截车轴,在九十年代,农村手扶拖拉机没普及之前,还很常见。
若是真的为了配套方便,为什么秦朝不采取这个办法呢?
不要忘了,这种办法,才是最简单粗暴,而又适应性更强的操作。
完全可以做到随时损坏,随时更换啊!
这在军事上,才是最容易被采纳的办法啊!
难道随时都能将两辆断了轴的车,拼凑在一起的办法,就比“专家解释的车同轨”更差吗?
这不符合军事规律啊!
再来看这一副图片
这是秦陵兵马俑的实物图。
为何追求统一的秦始皇,会放任出现两种如此迥异的车轴?
为什么上图的车轴,竟然与现代火车车轮如此相似?
现代的解释是:上面套着一把武器,用来绞断敌人的马腿,或者步兵。
姑且不论这种形状,怎么固定武器。
再来看另一种车轴的局部图。
看出差别了吧!
有一个清晰的用来插
入武器的孔洞!
如果将上面的战车,放在加高了的火车轨道上呢?
恰恰这种倾斜的设计,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保证始终在两条轨道中央行进。
……
假设——秦代真的有木质轨道的铁路。
那么正如有些读者的疑问:“什么样的木材能够防腐千年不坏?”
这个问题,我是懒得解释的。
中国现存的木质建筑,历经千年而不腐者有很多:
应县木塔,距今九百多年。
最多的还是距今一千三百年左右的唐代建筑,有南禅寺、广仁王庙大殿、佛光寺东大殿、天台庵弥陀殿……数不胜数!
风吹雨淋日晒的山西悬空寺,更是距今整整1500年!
距离秦朝,也就区区六百多年……
木材的防腐,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碳化。
更好一点的操作,就是蒸煮杀死虫卵后再碳化。
若是再想让保存的久一点——松香防腐层、沥青防腐层……
天然沥青,在中国的运用,早在部落时期就开始了。
公元前770年的山西侯马晋故都、陕西凤翔秦雍城、湖北江陵楚郢都、河南洛阳东周故城……
更是发现了大量运用在房顶的沥青。
……
就算是现代的枕木,采用沥青防腐,也是最常用的办法。
以上,是对于秦代铁路的一点浅见。
若是不对,请诸位一笑置之。
至于是否真实可行——套用西方针对华夏历史的一句话——
孤证不可立!
反正我们的孤证,就是不可信的。
他们的孤证,就是正确的!
这一点,已经成了常态……
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意大面在温泉区,出土了2300年的铜器……
嗯!
栩栩如生,氧化几乎没有……
就很新,也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