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种仲平新筑清涧城

因世衡得到了仲淹的承诺,立刻赶回环州去了。人马、辎重之类的东西,都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只要一纸调令下来,世衡立刻就开拔。

就在种世衡赶到之前,各地的匠人、役工已陆续出发,先后赶到了宽州故地。等世衡将众人分拨已毕,命种谔统一总管各项工事,自又去延州见范仲淹去了。

因为周边没有水源,众人过来了第一件事,就是掘井。过不几日,石工、匠人便过来报道:“掘地已经有三十多尺,全不见水。”种谔命匠人、石工休要管顾,多加人手,只管再掘。

又过了两日,匠人又过来报种谔道:“掘地已经有六十尺,仍不见水。”种谔叫他们多选几处,仍旧再掘。又过了几日,匠人又来报种谔道:“俺们选了好几处挖掘,最深的井,如今已经深达百尺,只看见下面是石头,全不见湿。”种谔命众人再掘时,匠人们推说石块坚硬,实不易凿,因此进展渐渐得慢了。

掘井迟迟无水这事儿,慢慢地各处已经传开,许多听说的都泄了气,认为这里是当真没水,不然的话,旧城如何能荒废了呢。这些日子,众人真的是白费了功夫,做的根本是无用功。

这边匠人推说地下无水,慢慢的且歇且干着,几乎要停工。井水也没有掘出来,先前的储水又已经耗尽,种谔看见不是头,已经率军士去远处取水去了,不在营中。

既然没水,其他的什么都做不成了,只能在那里干等着。老种相公尚没有回来,小种相公人又不在,无人约束,许多人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要随时收拾行李回去了。

等种世衡从延州赶回来时,见到的就是这么个景象:有几个在四处乱走的,有三三两两蹲在一处说话的,也有开始赌钱吃酒的。本来工期比较紧,众人应该忙得脚不沾地,一朝变成了这个模样,世衡心中纳闷,急召人问。

因听说凿地百尺只见石头,仍不见水,世衡随即把匠人、石工都召集过来,告诉便道:“不管地下有水无水,只要凿出来一畚碎石,我就赏你们一百钱。”这话儿众人不太信,一时间都小声儿议论起来。人群里有一个忍不住道:“相公虽然这么说,真掘不出水来,你赔了钱,这话儿恐怕也难兑现。”

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世衡命人搬过几十吊钱来,当众拆开,数成一百一百的。只要有人拿碎石来换,这钱当场就能发。匠人、石工们一看见这个,立刻全都来了精神,争着去凿石,反正众人有的是力气,若是真的,谁不愿意多挣钱!

自此之后,每天早晨人一到,先有军士抬过个箩筐,里面是一百一百的铜钱。只要一开工,不一会儿就看见端畚来换钱的。众人为了节省时间,干脆大家都订好了规矩:派几个专门端畚的,用木头签子记好了数,等到晚上一收工,大家就凭签子来换钱。

世衡每天在碎石上面的花费,渐渐地由几十贯变成了上百贯,然后上百贯仍慢慢增长。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一百五十贯!用了不到二十天,这钱众人还没赚够呢,那头井水就出来了。

听到有水的这个消息,满寨人马都欢腾起来,军士飞跑着到处去告诉。因范仲淹听说世衡已经凿穿石头取出水来,欢喜不已,特意将此城赐名为“青涧城”。

有了水了,就可以放心筑城了。因为资银的数目不够,上面拨来的那些钱,还差着不小的一个缺口。为这件事上,世衡与范仲淹商议道:“我在环州建榷场时,曾经赚了不少的银子,若安抚同意,把这一笔挪过来,可以填上这个空缺。”

也不知怎地,建清涧城要动用环州榷场的银子,突然被人泄露了出去,立刻有好几个出来不平:“在俺们环州赚到的钱,就应该使在环州人身上,凭什么要送进别人的口里!”还有人道:“姓种的为了多建功,显得他能,把俺们环州的百姓给卖了!”甚至有人算出来账道:“他这么一弄,咱们环州的百姓,一家少说也损失了十两!”

眼看着倒种的言论要起来,有人替世衡解释道:“这一笔钱只暂时借用,将来清涧城建好之后,连本带利再还回来,又不是瞎了!再说这钱放在库里不用,也是浪费。去把清涧城建好了,西北多了一道防御,咱们还不是一块儿得益!”

不少人纷纷跟着道:“种相公在边上许多年,他做的事情,俺们众人都看得见。莫说他把钱借去使使,就算他要,俺们也舍得!自古以来,咱环州出的仁人志士不少,怎么到了这个年头,就出了这几个嘴贱欠打的玩意儿!”

还有人道:“要不是人家辛苦守边,多少人如今还是流民,活着都朝不保夕的,能赚个屁钱!再说知州要动哪一笔银子,安抚、官家尚没有反对,不相干的倒跳出来,哔哔个没完。莫不是元昊花钱雇他,派过来故意捣乱的么?”

愈说众人愈觉得气愤,愈觉得世上坏人太多,好人做事情太难了。为了能支持种世衡,好多人自发行动起来,号召军民捐钱捐物,帮助修筑清涧城。还有些干脆呼朋唤友,三五个人聚集起来,都背上了干粮,走着去清涧城帮忙的。没一个月,单环州去清涧城帮忙的人,就有二三百个人。

清涧城附近的人一看,都商议道:“环州距离清涧城不近,人家都能走过来帮忙,咱们这些近的人,凭什么比他们落后呢?干脆咱们也一块儿去!”马上周边的百姓也三五成群,就这么来了。众人害怕人数太多了世衡不收,都告诉道:“相公放心,只要管俺们一顿饭吃,工钱什么的不用愁,俺们不要!”

眼看着清涧城热闹起来,一发连蕃人都惊动了,那厮们本来不觉得这城能建,宋人大张旗鼓得闹腾,都懒得理。如今既然有了水,就不好说了。他们害怕清涧建成,不时派人马过来侵扰,种世衡只好且战且修。

延州这头,自从范仲淹过来了,打击贼寇,开通道路、把粟米价格下调了之后,边上百姓的日子,果然是一天天好起来。

接着仲淹又加紧练兵,将老弱兵卒放之归农。军士黥面的这个旧制,如今仲淹也改了不用,还大量招募边人入军。因为没钱,许多原有的堡寨,已经年久失修了。仲淹挪出一笔钱来,专用来修整这些堡寨,加固宋军的防御。

这个时候,延州的屯田已初见规模,很有那么个样子了。屯垦的那些也不是别人,大多数是当初范雍时候的流民。说起来这事也值得感慨:当初范雍在的时候,夏军滋扰、遍地流寇,好好的人变成了流民,活得好似丧家之犬,需要官府施粥来赈济。在当时看来非但没用,反而就是些累赘。

如今得范相公建屋、分田,众人立刻就翻了身。非但用不着上面再赈济,自己还能种出来粮,用来供养边上的大军,有用了不说,终于活出个人模样来了。

不但这日子过得好了,范仲淹甚至在边上建起来一座嘉岭书院,让边军得以认书识字、研习兵法,这些边人的子弟,也终于有机会能上学了。

由于仲淹来边上不久,于羌事上有许多不知的。有些模棱两可的事儿,仲淹不贸然下结论,时常把种世衡、卢琳、王信、狄青、刘拯、范恪、孙用、张忠、周美、赵明等熟悉边事的人叫来,听一听他们的抚羌心得,几个人一块,在羌事上做了诸多更改,招抚羌民,众多羌酋纷纷来投。

仲淹认为:为将者需要谋而后动,纵观全局。若眼光只能看到一点,只会关心眼前的胜负,那么此人只能为将,不堪为帅。仲淹不但亲自在嘉岭书院执书讲贯,讲授古今军事及典籍,书院也请来一些懂兵法的,让众人轮番过来授课,种世衡也在被请当中。

得此培养将才的机会,世衡做事颇为尽力。只因这是一班军汉,识字的不多,怕不明白,世衡尽量讲解得简单直白,有人听不懂过来问时,世衡亦十分耐心仔细。

狄青来书院入学时,常能遇上种世衡授课。在世衡来看,五个最得意的学生里头,狄青是最为刻苦的那个。因他好学,世衡干脆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如今两个除了是朋友,又多一层师生的情分了。

仲淹军政闲暇的时候,同众人一块儿研习兵法,总结出几句口诀来:“锐则避之,困则扰之,夜则惊之,去则蹑之,因其隙而图焉。”这几句话简单直白,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因此许多不识字的军官,听见了这个也立刻能明白,凭此打了不少的胜仗。

自从延州屯田后,范仲淹开始令军士营田自食。这样一来,朝廷自外面运粮的数量,渐渐就少了,利于长守。此外范仲淹又开市贸货,将土地、粮种散与边户,同时贷以耕牛农具,用来耕作。只一年间,鄜延路周边数万户归业,延州繁华,已不同往日。

边民蕃酋都踊跃道:“得范龙图治边,我们可以不动刀戈,从此安枕无忧了。”昔日曾有一首诗,单道这时候的延州风景:

种柳穿湖后,延安盛可游。

远怀忘泽国,真赏即瀛洲。江景来秦塞,风情属庾楼。刘琨增坐啸,王粲斗销忧。秀发千丝堕,光摇匹练柔。双双翔乳燕,两两睡驯鸥。折翠赠归客,濯清招隐流。宴回银烛夜,吟度玉关秋。胜处千场醉,劳生万事浮。王公多雅故,思去共仙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