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皇帝还颁布了一道严厉的诏令,但凡家中曾出现过反叛之人,其所有财产将一律被没收充公。
这道诏令无疑给那些贪污腐败、心怀不轨的官员们提供了可乘之机。
凭借着“反贼”这样一顶帽子,他们肆意妄为地诬陷他人,目的只有一个——趁机搜刮民脂民膏,大发横财。
正所谓“奉旨敛财”,百姓们在这些人的欺压之下苦不堪言。
由于无辜者不断被冤枉成反贼,越来越多的民众被迫走上了反抗之路。
而随着反贼数量的增加,官吏们愈发嚣张跋扈,仗势欺人,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就在此时,那位一心惦记着高句丽心上人的“节俭”皇帝仍未察觉到潜在的危机。
依旧执迷不悟地再次调兵遣将,进攻高句丽,只是这一次,交战双方都已元气大伤,兵力匮乏,战争打得异常艰难惨烈。
毫无疑问,高句丽又一次战败,面对如此局势,他们毫无迟疑地选择了投降。
见到这般情景,那位以“节俭”着称的皇帝不禁喜出望外,满心欢喜地下令班师回朝,之所以如此匆忙,主要是因为这位皇帝生怕高句丽会反悔投降之事。
此时此刻的“节俭”皇帝,早已将大臣们的劝谏之言当作耳旁风,但凡有人胆敢提及反贼众多之类的话语,他便毫不留情地处死对方。
如此一来,再也无人敢于讲真话了,众人纷纷开启了对皇帝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的模式。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帝竟然对此深信不疑,并兴致勃勃地计划着外出游山玩水,就在这时,仍有一名忠诚耿耿的大臣挺身而出,力劝皇帝:如今天下间的反贼数量众多,您此番外出必定遭遇不测!
然而,“节俭”皇帝听闻此言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这名忠臣处死,随后,他便满怀欣喜地踏上了这条不归之路。
此后,他在江都尽情享乐,足足逗留了长达两年之久。而在此期间,中原地区已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关陇集团更是果断起兵造反,彻底截断了“节俭”皇帝归家的路途,此刻的皇帝内心充满了恐惧与不安,只能沉溺于酒色之中,夜夜都需要女子陪伴入眠,以此来麻痹自己。
不仅如此,他甚至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专门请人建造了多达百余间房屋,只为安置那些他从民间四处寻觅而来的美人们。
事实上,最初的时候,他并未表现出过度贪恋女色的特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是由于内心深处逐渐滋生的绝望情绪作祟,使得他开始变得自暴自弃、放纵不羁。
呃……更为离谱的是,他竟然对着自己的结发之妻口出狂言:“像我这般优秀的头脑,究竟应由何人将其斩下?”
嗯……最终,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人物,竟惨遭自己最为信任的心腹之人砍下首级。
而导致这一惨剧发生的原因,则是因为跟随那位以“节俭”着称的皇帝一同前来的士兵们皆来自关中地区,他们思乡心切,迫切渴望能够早日归家与亲人团聚。
然而,此人非但不准许他们返乡,反而放出狠话,声称但凡有人胆敢擅自离开,必将严惩不贷,格杀勿论。
也正因如此,手下的众多将士终于忍无可忍,纷纷起兵造反,就在这危机四伏之际。
他居然还妄图挽回些许颜面,故作镇定地宣称作为天子,理应有符合其身份地位的特殊死法,并要求手下人为他送来美酒。
可惜事与愿违,面对他的无理要求,众人只能无奈摇头,表示并无酒水可供享用。
见此情形,他只得退而求其次,淡淡地说道:“罢了,那就取一条白色绫布过来吧。”
就这样,这位历经沧桑、阅历颇丰的“节俭”皇帝,就此命丧黄泉。
回想起来,他起初的境遇堪称绝佳,毕竟他的父亲留给他一笔巨额财富和广阔家业。
不得不承认,纵观历史长河,许多立下赫赫功勋的帝王,其家底恐怕都难以与他相媲美。
这位皇帝恰似众多富家子弟中的一员,在承继家业之前,于其父皇跟前伪装得如同一个乖巧顺从的孝子贤孙。
不仅如此,他更是将那积极进取、勤奋好学以及至孝至善之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此这般,经过漫长岁月的苦苦煎熬,终于盼来了老父亲的离世。
当他亲眼目睹那广袤无垠且无比雄厚的家业时,内心瞬间燃起熊熊壮志豪情。
紧接着,他便毫无顾忌地肆意挥霍起财富来,起初阶段,他尚且需要佯装出一副勤俭节约的模样,但此所谓“节俭”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已。
毕竟,这偌大的江山、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以及众多黎民百姓,皆是由他那位先皇老子费尽心力才挣下的。
然而,就在他日复一日的奢靡浪费之中,无数人命丧黄泉,大量钱财亦如流水般消逝无踪,就连这片原本属于自己的大好河山,最终也落入他人之手。
到了后来,他心里其实很清楚,家族产业走向衰败乃至破产乃是迟早之事,尽管满心绝望却又无力扭转乾坤。
于是乎,他索性抛开一切顾虑,尽情放纵自我,沉浸于声色犬马的享乐生活当中。
此时此刻的他,抱持着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只求当下能够尽享欢愉即可,至于明日将会如何发展,则全然不去考虑。
这种观念仿佛在告诉他:与其今日悲悲切切,倒不如明日洒脱赴死来得痛快些!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吧。
这位被世人称为“节俭”的皇帝,却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荒诞不经的方式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两个春秋。
那么,接下来会是哪个朝代登上历史舞台呢?此刻的华宁瑶心中充满期待,仿佛即将目睹一场最为绚烂夺目的大戏开场。
然而,尽管她努力回忆,脑海中那关键的信息却始终若隐若现,宛如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