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日,唐军北伐大军自扬州出发。
当日,高邮州便送来降表!
八月二十五日,唐军北伐军抵达淮安城外,刚摆开阵势准备攻城,淮安守将汪澄杀旗人监军恩泰,开城投降。
随后,运河沿岸的桃源,宿迁,邳州等府县相继望风归降。
徐州知府孙恩赟送来降表,重镇徐州归降。
至九月初,唐军便已经沿着运河杀入山东境内。
仅仅用了十余日,半个月不到的功夫,唐军便打穿了江苏,江苏全境几乎是望风而降。
之所以如此,不光是江苏地方上被唐军兵锋所震慑。
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清廷先是输了巨鹿之战,让天下人看到他的大厦将倾,无力回天。
紧接着又丧心病狂的炸了黄河大堤,使得黄河决口,生灵涂炭,干脆失了人心。
两件大事一前一后发生,搞的地方官员人心惶惶。
凭心而论,谁也不愿意给一个连黄河大堤都敢炸的朝廷做事。
更别说,这个朝廷还是异族朝廷了。
黄河大堤一炸,清廷炸掉了自己本就不多的人心和正统性。
然后,大唐北伐军一至,地方上可不就望风而降了吗?
除了那些走投无路,只能跟着满清一条道走到黑的八旗,基本上没人再愿意为满清效忠。
当然了,就凭现在清军留在地方上的军队,他们即便想要抵抗,也是无能为力。
十数万唐军北伐,别说现在清廷主力早已在江宁之战,巨鹿之战两战中被打光了。
即便清廷汇聚主力,也照样挡不住唐军北伐!
要知道,这十数万唐军,可全部都是装备后装枪,后装炮,转管机枪的精锐部队。
别说放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了,哪怕是放在一战的欧洲主战场上,那也是一股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这股力量,压根不是清军能够抵挡的!
随后唐军继续进军,杀向山东境内。
而后,战局同样顺利!
济宁,兖州,曹州,泰安,等运河沿岸州府争相送来降表。
沂州,莱州,登州,青州,东昌府,济南府,武定府,等地也是争先恐后的纷纷主动挂上了唐旗。
整个山东,几乎全部是传檄而定!
李奕刚至济宁,便接到这些奏报,忍不住有些愣神。
原本他以为自己带兵北伐,多多少少也得打几场硬仗,没想到,清廷这边投降的一个比一个快。
江苏那边好歹有那么几个州府是兵临城下才投的,可山东这边,好嘛,唐军的北伐军刚进山东。
那一份份降表便争先恐后的送来了!
看着自己面前的这厚厚一摞奏表,李奕稍有些无语。
山东不愧是考公大省,果然自古以来都很想进步!
当然了,之所以如此,也不光是因为山东人想进步。
更多的还是因为巨鹿之战爆发前,清廷曾从山东调兵去增援战场。
可结果却是山东绿营甚至还没赶到巨鹿战场,半路上便被太平军给全歼了。
以至于现在的山东空虚的很。
再加上山东属于黄河决口之后的灾区,甚至是重灾区。
在这次黄河决口之前,黄河入海是过河南,经由江苏,借淮河水道入黄海。
但在这次决口之后,黄河却是直接从铜瓦厢那一段,向北改道,变成了经由山东的曹州,兖州,泰安,济南,武定等州府,借黄河故道入渤海。
也就是说,改道之后的黄河,基本上属于是在山东大地上冲出一条河道,然后入海的。
山东,可不就是主灾区了吗?
这这次天灾中,河南和直隶最多算是伤了点皮毛,即便是受灾,最多也就是一两个州府受到影响,灾民最多几十上百万,还算可控。
可山东,那是真正的伤筋动骨了的。
山东的百姓士绅对炸河的清廷岂能不恨?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这才有了山东的望风而降。
李奕在率军进入山东之后,便驻扎在了济宁州,然后开始着手安排赈灾事宜。
之所以不继续北上,那是因为济宁州已经属于是灾区边缘。
李奕虽然心系灾民,但他自身的安危关乎天下大局,不可能让他真的亲身深入到灾区第一线去。
别说他本身就怕死,没有这个想法。
即便他真的有这个想法,大唐的文臣武将们也不敢让他去冒险,一定是会拼死劝谏。
李奕心系灾民,他能来到灾区,便是对灾民们最大的支持。
有他亲自在灾区进行监督,那些官员们就不敢不把赈灾当回事,也不敢把事情做过线,赈灾的效率必然大增。
但是,李奕如果去第一线,那就不是支持,而是给赈灾拖后腿了。
灾区一线的人力物力本就有限,李奕一但去了一线,必然得有相当的人力物力被用于接待随行的军队官员侍从,用于护卫他的安全。
而这无可避免的也将导致本就有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这是不可取的!
李奕能够待在灾区边缘的济宁,老老实实的接见官员,调配物资,执行赏罚,就已经足够了。
他亲自深入灾区一线的话,作秀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反而是过犹不及。
至于说作秀的事情……
现在还不是时候。
嗯,等灾区一线局势大体稳定之后,他再去也不迟。
而在进驻济宁之后,李奕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各归降大唐的灾区各州府主官发出诏命,命他们着手准备赈灾事宜。
如果有人赈灾工作做的好,李奕非但可以宽恕前罪,将他们原职留任,甚至还会予以重赏。
可若是有人敢在赈灾的时候拉稀摆带拖后腿,李奕就准备要送他们前去支援南洋建设。
嗯,简称流放!
能当官的,哪怕只是佐贰官,甚至是小吏,最差最差读书写字也不成问题。
放在这个时代,可都是高端人才。
送去支援南洋建设自是再好不过!
再发完诏命之后,李奕又下令召集唐军诸将前来议事,准备让军队也参与到赈灾的过程中。
“第一件事,要赈灾首先要搞清楚灾区的具体情况。”
“各部分别派出侦察兵深入灾区,进行探查,尽快摸清楚灾区各州府县的具体受灾情况。”
“第二件事,各部分别派出人手,在黄河两岸,以及灾区各州府,准备着手搭建难民营,开设粥棚,赈济灾民,尽快稳定地方秩序,着手恢复生产。”
“如今虽秋分已过,但寒露未至,土地也未曾上冻,冬小麦或许还能补种一季……”“还有,防疫工作要做好!”
“如今灾区中已经出现了疫病的苗头,我军着手赈灾时,要尽快将疫病给压下去,决不能让瘟疫大范围蔓延。”
清廷炸黄河大堤的时间是七月初。
虽然李奕在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便带人紧赶慢赶带人往北打。
但等他抵达灾区时,时间已经到了九月初。
距离灾难爆发已经差不多过去了两个多月!
正因为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是故,赈灾过程中最为复杂的搜救工作,已经不需再去做,且水患也大致平息。
最起码洪水是退了!
且两个月的时间过去,能救的百姓自己也就救了,救不了的,如今估计差不多都已经烂没了。
大唐这次赈灾,说白了其实也就是施粥,给灾民一口饭吃,让人能活下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奕这才提醒唐军上下要注意疫病。
大灾之后往往有大疫。
而疫病的来源也很简单,腐烂的尸体。
大灾往往会死人,死很多人,死的人多了,尸体来不及收敛,就会腐烂。
腐烂的尸体,就是最大的疫病来源。
这次同样如此,黄河改道,沿岸死伤百姓何止万数?
少说也得有几十上百万,甚至更多。
这么多的尸体,压根来不及去妥善收敛,再加上天灾爆发时正值盛夏,还是水灾,灾区的自然环境正好是温暖潮湿,实打实的疫病滋生土壤。
如果不注意防疫,极有可能会使得瘟疫扩散开来,这可绝非什么好事。
吩咐完这些,李奕又开始着手吩咐起了军事上的事情。
唐军此次北伐,虽主要目的是赈灾。
但却不能真的只是赈灾。
为了防备清军趁着唐军着手赈灾之际,南下突袭,李奕必须得提前有所安排才行。
对此,李奕做出的安排是,唐军派兵前出至黄河北岸,分别在直隶的大名府,山东的临清州,德州,武定府等山东和直隶交界的州府各自驻扎了一个旅的兵力,用于防备北面的清军。
再然后,李奕还在稍后面些的济南府驻扎了一个步兵师的机动兵力,用于随时增援前线。
除此之外,李奕还派遣唐军的海军舰队入渤海湾,袭扰天津府,攻占大沽口,借此来钳制京城清军不敢南下。
为唐军在山东救灾争取时间!
……
坐在军帐内,看着各方送来的赈灾报告,李奕愁眉不展。
此次黄河决口,水淹河南的开封府,直隶的大名府,改道的黄河经由山东的曹州,兖州,泰安,济南,武定等州府入海,所过之处,十余个州府化为一片泽国。
根据各州府送上来的详细报告综合统计。
此次水灾,直接或间接波及人数高达一千二百余万人。
光是在水灾中直接淹死的,便有近百万人。
随后,在大唐开始赈灾之前,因为瘟疫,饥饿,伤病等原因直接或间接毙命的人数,也达到了小二百万人。
两者相加就是三百万人。
数据可谓是触目惊心!
但更严重的问题是,粮食问题!
哪怕是刨除已经死去的三百万人,现如今的灾民最少也还有九百万。
这九百万人所需的粮食,衣物,药材等赈灾物资,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
即便光算粮食,一个人一个月最少也得有三十斤粮,才能勉强维持生命,一年也就是三百六十斤,四舍五入一下,也就是四石粮食。
并且,这还只是勉强维持生命,保证饿不死。
如果李奕想以工代赈的话,粮食的消耗量最少也得翻倍,四舍五入,一个人一年最少得十石。
按照一石粮食一块银元来算,那就是十块银元。
九百万人,合计需要小一个亿。
当然,平常时候粮食没这么贵,差不多0.5银元一石粮食是正常价格。
但是,今年情况特殊,大灾之年,粮食必然涨价。
即便大唐朝廷出面统一收购粮食,可也不能一点价格不让人涨。
否则的话,人家不卖你,大唐也没什么办法?
毕竟总不能直接去抢吧?
所以,李奕能做的,也就只是给出一个指导价格,压制涨价幅度,但不可能完全不让涨。
当然了,李奕允许他们涨价,但只能在他允许的范围内涨价。
谁敢过线,就别怪李奕让他们体会一下封建的铁拳砸在身上有多疼。
既然我给钱你们看不上?
那好,直接抄家吧。
抄完家,粮食是我的,钱是我的,就连你们的命也是我的!
还有就是,即便今年补种的一季冬小麦能活,能补充一部分粮食缺口。
但赈灾不是光有粮食就行,算上烧火用的木材煤炭等燃料,算上药材,衣物等各类生活物资,锄头铁锹等恢复生产所需的物资。
再算上重修黄河大堤所需的花费……
一个亿肯定打不住,最少也得两三个亿。
这么大一笔数字,看的李奕直眼晕。
这也就是幸亏大唐刚打完江南之战,拿下了江南这个钱袋子,且还抄没了杭州八旗以及福州八旗的家底子,极大了充实了国库。
否则的话,大唐恐怕都掏不起这笔钱。
但即便如此,这么大一笔款子掏出来,李奕也感觉肉疼。
还有就是,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并不发达,物资极度匮乏,很多时候,你有钱也搞不到物资。
九百万人……
这个缺口实在是太大了!
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还是缺粮。
思索一阵之后,李奕转头对李鸿章说道。
“再传孤之诏命,发电报给外交司和商业司。”
“命他们着手联络英法等各国的在华商人,以及朝鲜,日本,越南,暹罗,柬埔寨等各国,以及马尼拉和巴达维亚,印度等列强殖民地。”
“从各地不限量的收购粮食!”
“有多少,我大唐要多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