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我们的日子!

翌日早晨!

王母吃了早饭就要出门。

“妈,你这是去哪儿呢?”

陈淑芬连婆婆穿了身好衣裳,就觉得有事。

“去找媒人给民民说媒。”

王母想了想,又提了点东西准备拿过去,成不成的另说。

“妈,我跟你一起去。”

陈淑芬这两天也没闲着,昨天就去联系了附近的媒人,可要找特别漂亮的,不容易,找的媒人还没回话。

看婆婆这穿着,是要进城去找了。

“用不着,你在家看着,家里离不了人。”

王母提着东西就走了。

“唉!”

陈淑芬叹息,她就想小叔子找个农村媳妇,在看情况吧。

……

“崔大娘是在这院里吧。”

王母对东直门这一片也熟,九道湾胡同也去过,到了地儿,很快就打听到了。

“是这院,前边那屋就是她家。”

有院里人指了指。

王母道谢后就过去了,到了门口又叫喊起来,“崔大娘在家吧。”

“在,在家呢。”

只见一个看着就喜庆的老妈子走了出来。

王母忙说:“我姓杨,来找你给我儿子说媒的。”

“哎哟,快,里边请,咱慢慢说。”

崔大娘见这么早就有生意上门,是好事。

屋里也没别人,王母就开门见山的说:“我那儿子想找个俊俏的,一般的姑娘他都看不上,听说啊,你眼光好,我就找了过来。”

说着就把袋子递了过去,又说:“成不成的另说,不白忙活。”

“哎呀,还送东西啊。那个,俊俏的姑娘有啊,你来这儿来啊,是来对了。”

崔大娘大包大揽的,甭管有没有,先把活揽上了,万一就看上了呢。

“真有啊,那说说姑娘家的情况。”

王母有底气,她儿子是放映员,又是一表人才,什么样的姑娘不能娶进门啊。

崔大娘赶紧思索有没有合适的姑娘,一边说:“您儿子的情况,是不是也该说说,我看看合不合适。”

“成!那就先说说。

我儿子叫王益民,三零年生的,在老道口电影院当放映员,个子高高的,长得可俊了……”

王母夸起儿子来,也是没完没了。

“哎哟,这条件可真好啊。”

崔大娘有见识,又说:“那您是住哪儿的?”

“我啊!我住东郊的左家庄,不过我儿子住南锣鼓巷那边的四合院里,在前院有一套东厢房,就他一人住。

对了,我儿子还有一间店铺,就在北新桥照相馆旁边。”

王母把该说的都说了。

崔大娘听了高兴,这条件,真要谈成了,出手肯定不会小气。

不过她也疑惑,“那您这是没跟您儿子住在一块?”

“哎!我在左家庄跟大儿子大媳妇住一块,庄子里有个粉条作坊,离不开人。

王益民是我小儿子,我就俩儿子,还有个闺女已经嫁了,不发愁。”

王母想到女儿,嫁到小清河那边的,稍微有点远,半个月前才回来过,现在不好叫回来。

“我听明白了。您小儿子王益民是单过,这好,是好事。

现在有些小两口就想单过。”

崔大娘这是拖了一阵,不能在等,就说:“我这边合适的姑娘不少,就是您这边除了要姑娘长得俊俏,还有别的要求吗?”

“有,还有个要求,我老伴想让找个城里的姑娘,有文化的。

我儿子是初中文化,差点就考上高中了,都是战乱耽误,拖到过了二十,就不想读了。”

王母其实一直没搞清楚儿子考得怎么样,反正肯定是差一点吧。

“找有文化的好。”

崔大娘纠结了一下,才说:“按您的要求,这边有个特别合适的姑娘,就是那姑娘眼光挺高,不一定能成。”

“崔大娘,你说说是哪家的姑娘,眼光再高,我儿子也配得上。”

王母对小儿子有信心,可要说大儿子就算了。

“姑娘姓刘,读的女校,在轧钢厂当会计。”

崔大娘想了想,忽的压低声音说:“她妈姓那,是满人,要说这大清朝没了,她妈娘家早就破落了,就是这个,姑娘有点那个眼光高。

不过姑娘人好,文化也好,她爸也是文化人,就是走得走,人没了。

她还有个哥,已经成家了。

情况就是这样,您要觉得合适,那我这就去说媒,但不保证能成。”

王母愣了一下,她这年纪,哪能不知道大清朝,没想到姑娘的妈是满人,这,这……不是看不起满人,是觉得这个拿不准,怕家庭不合适。

“姑娘她爹是汉人,现在也不说什么满人贵族,都一样。”

崔大娘说是不保证,但觉得这亲事,很可能会成。

“那姑娘长得俊俏吗?我那儿子就这一个要求。”

王母觉得能试试,她儿子不差。

“哎哟,姑娘长得可俊了。

那就这么说定了,这就去联系,要是能行,今儿等姑娘下班就能相亲。

您儿子时间上能忙得过来吧。”

崔大娘想着双方都在城里,早安排,早相亲,她也能早有能收入。

往后早吃酒席,早吃满月酒。

“我儿子能忙过来,那这怎么安排……”

当即,两人商量一阵。

由崔大娘到刘家去说亲,王母去四合院找儿子。

中午碰面吃顿饭,在商量怎么安排。

十一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10月1日到10月7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