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7章 国体1

闹腾了几日,高诚也迫不得已,召来诸府寺的当家人以及重要僚属,好好讨论讨论。顺便,自己心中的诸多想法,也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来的人很多,三公府、九卿诸寺都来了,汇聚于金华殿内。

赵岐、阎象、蔡邕、严颜、贾诩、张松、钟繇、杨衡、秦怡、夏育、宋斌、杜翕、韦端、阎忠、赵温,及诸公卿副手杨彪、马日磾、袁涣、杨懿、庞柔、周生烈、韦康、羊衜、耿纪、武周、黄华、张既等。此外,还有京畿布政使杜楷、凉州布政使裴茂、京兆尹法衍、长安令鲁肃等。

这些人,年纪大的如赵岐,已有九十岁高龄。再者便是蔡邕、赵温,今年都有六十余岁了。而年龄小的,庞柔、韦康、耿纪三人,还不到三十岁。

高诚进来后,看着济济满堂的众人,不由心中暗生感慨。

大周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创业时刻,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超越其他势力,为完成天下一统打牢基础。

“臣等,拜见陛下!”

高诚一到,殿内众人皆附身作礼。

“诸君不必多礼,且落座!”

“谢陛下!”

众人纷纷坐下后,高诚反倒是来到了赵岐身前,关心问候道:“赵公,近日身体可安好些?”

说话间,高诚也在注视着这位长寿老者。buhe.org 非凡小说网

作为天下知名大儒,赵岐出身并不算太好,甚至比起学识、名望来,未必就能越过蔡邕。但,谁让他活得时间长啊!

前几年刚见面的时候,这位就病重了,搞得高诚当时都以为他要离世了。结果兜兜转转了一圈,身子骨又好起来了。

前几日自己刚回长安,他就又病重了。现在再看,还有的活啊!

毕竟,能跑到未央宫参议国事,咋看都不是撑不下去的样子。

欸~这老头今年九十三了,说不定还能再活个好几年呢!

真羡煞人也!

“老臣,谢陛下挂念!前些日,旧病复生,未能亲迎陛下大驾,实属罪过!”

赵岐晃悠着枯老的双臂,一边说着,一边就要起身作礼。

这可吓了高诚一跳,急忙轻轻压下赵岐臂膀,言道:“赵公历经三朝,通晓古今,眼见公病患尽除,朕心甚安啊!”

“陛下....”

“稍后,朕心中稍有想法,赵公久镇朝野,当多提见解,为天下兆民谋福!”

“老臣,不敢不尽心力!”

赵岐年老成精,哪听不出高诚话中意。

不过,说完后,心中也是多有疑惑,摸不清这位天子又打算搞出什么大阵仗。

“好好好,那赵公先休憩片刻,朕与诸公卿且先讨论讨论。”

“陛下请!”

高诚身子一动,赵岐便微微闭上眼眸,小作休憩。

大周!

真要说起来,不算太好,也绝对算不上差!

作为历经桓帝、灵帝两朝,今又身为周朝太傅,见的太多太多了。

与桓、灵两朝相比,周朝很强,强在军事,强在民意。

大汉四百年之基,而周朝仅用了不到十五年,就收敛了所有底层黔首之心。这其中虽有汉室威望大衰之因,但周朝君臣的努力,更是关键。

此外,军事力量之强,也是亘古未有!

身居深宅,不代表不了解。

大周内外拥有精兵三十万,地方军也有十余万。再算上那些垦建兵,高达六十万之余。而近日诸府寺聚与一堂,为的自然是前日闹得满城风雨的民兵之事。

若是依南阳之势,于各州郡组建民兵,农时务农,闲暇操练。不出十年,大周绝对能再添数十万精兵!

百万之众,十年可期!

而整个大周,至今也不过一千二百万口而已。

穷兵黩武啊!

此外,大周也有许多处于劣势的地方。

文治,放在大周很难评断。说它不行吧,偏偏有着科举试策,给天下学子开拓出了一条新的通道。说它行吧,大周律法严苛,各地的管理方式也非常特殊。很多地方的百姓,不习诗书,不务农耕,趋于作工,争之薄利,教化之风,日有渐下。

当然,这种情况,国朝君臣也都有所了解,也尝试过做出改变,以保证耕田不至于荒废。

限薪令施行数载,确有实效,避免了百姓为了作工挣钱而荒废农田的情况进一步恶化。但,同样也没好转到哪去。

还是那句话,作工比种田挣钱。

现在不仅仅是底层的黔首是这种想法,世家大族也是一样。

他们虽然不屑于打工,但乐于开办厂啊!

有着家里的关系,还不差钱,又有无数黔首可以用。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东风一起,那就是烽火燎原之势。

开的不是什么大厂,也称不上厂,只能算是民间作坊而已。而且搞这些的大多都是世族年轻子弟,权当试试前景如何,顺便磨练磨练自身。

结果不用多说,大周老百姓手中都握着不少钱呢,有内需自然就有利益。

别的地方不知道,反正长安这地界,城内城外,甚至乡亭里间,都冒出不少作坊。

有伤风化啊!

在赵岐看来,就是有伤风化。

但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好事!

.....

高诚可不晓得赵岐这老头,不知不觉种能想那么多,也没那心思去管这位长寿之人。

一如先前,讨论了约莫半个时辰,各府寺的意思还是要削少府的权利。可要照各府寺的话干,少府还不如以前了呢!

所以,暂且搁置,讨论别的。

“朕有意重署诸府、寺、署、司,一改三公九卿,另行别制,以便于中央运转,典制天下。不知诸君,可有见解?”

高诚语出惊人。

阎象吓了一大跳,胡须都差点给全捋光了。但平缓了下心情后,没有急着说话。

自己在国朝扮演的角色,自己清楚,不着急。

“陛下,夏时,便已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之制,沿用至周,历两千年之久。秦时改制,虽一天下,然十四而终。汉初沿用秦制,多遇挫折,遂复三公九卿之制,历四百年之久。而今国朝依汉制久矣,冒然更制,恐生霍乱!”

九卿中的杨衡,第一个出声反对。

身为凉州人,杨衡属于从龙之臣,但正因如此,他才要站出来说话。

三公之中,贾诩是凉州人。九卿之中,自己、阎忠、夏育、秦怡都是凉州人。以前段煨尚存世时,满朝文武,凉州人就能占一半。现在三公九卿中,凉州人虽然还占据五席之位,但底下基本上都换成关中、巴蜀、中原人士了。

几十年战争,凉州文风早已衰败不堪。

现在陛下要改制,凉州人少不了又得丢不少利益。

唉~

难啊!

随着国朝地盘越来越大,青年才俊也越来越多,凉州人的地位每日渐下。不是如此的话,他们也没必要跟关中士族搭伙,维持利益。

杨衡说完,韦端也站了出来。

“陛下,国朝方经荆楚战事,江东烽火未尽,州郡又需更改田制,诸务频繁。冒然改制,只怕上下不畅,国事难理啊!如今,正当休养生息,不宜大动干戈!”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