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她还是太嫩

“月太妃同意了?”

这才是君槿澜觉得最不可思议的地方。

有拎不清的人做白日梦这没啥,林子大了,什么鸟没有?

可月太妃这行为,君槿澜还真有些迷惑。

就因为与女儿闹了矛盾,便将女儿早已整个京城皆知的未婚夫换一个人?

这到底是母女,还是仇人?

“可不呢,她说反正都是元家,元二公子还是元三公子没差,反正都是庶出子。

元三公子姨娘不争气,到时什么都帮不到护国王府,反而是元二公子,因为玉姨娘得宠,元大人会是护国王府的助力。”

李清允有些好笑,又有些自嘲。

她一直以为这么多年她算是了解月太妃了,也以为她与月太妃间她已经赢了,没想到啊,她还是太嫩。

论狠心,还是月太妃狠。

“你的婚事,是先护国王与元家老太爷所定,不管最初约定的是谁,婚书上写的是元三公子元明浩的名字,这事可不是月太妃随意能改的。”

除非是先婚退,再另行定婚。

可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儿,退了元府的三公子再与二公子定婚,要真这样,两府的脸都得丢尽。

何况这孝之一字也避不开,谁让当初定下这门亲事的两位都已帮去了呢,这可是遗命。

“哈~~”

李清允还真不知道婚书的事儿,月太妃把着婚书从来不让李清允看,只告诉她与元三公子有婚约而以。

所以一听婚书上竟然是点明了一人,而不是含糊的只书写了元家公子,再一想到月太妃的威胁,她整个人都懵了。

“婚书上是写着明浩的名字?”

君槿澜:“……是,当初你们两府定亲,叫了我父王还有老晋王为证婚人,婚书的内容他们俩都记得。

且婚书是两份,李家一份应该是在你母亲月太妃手里,元家那份却不在元府,而是在老晋王手里。”

他之所以知道,还是晋王妃告诉他的。

元府后宅乱,元大人宠妾灭妻倒是没几个人知道,但元老太爷知道啊,他就是担心将来李元两府的婚事会有变,这才将婚书交与晋王爷求其代为保管。

晋王妃比较看好元三公子,有次与君槿澜闲聊时提过一嘴,说是还好当初两府定亲,婚书上是指明了与李清允定下婚约的人是元明浩,否则啊,还不知道会出什么乱子。

现在看来,晋王妃是人老成精,可不就被她给猜着了。

君槿澜都没想到,早已众所周知的未婚夫,竟然还能有突然换人的。

就离谱。

“那……”李清允微一愣也就想明白了,愤怒的一拍桌子,“好啊,原来她在吓我。”

君槿澜倒觉得……“未必,李元两家结亲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一则这门婚事是已故的元老太爷与你王爷定下,且证婚人又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两家都丢不起那个人。

但若是元明浩在婚前出个什么事儿,比如……”

君槿澜鸡瓜子朝脖子一抹,递了个‘明白了吧’的表情过去。

李清允顿时脸色一片惨白,“不。。。不会吧,他们会害元明浩?”

君槿澜颇为无语的看着她,这世间但凡只要是利足够,又有什么事儿是没人能做得出来的?

瞅她实在是可怜,君槿澜默叹了声。

“这事儿,说起来也算是因我而起,这次我便将其解决。不过清允啊,已身不立,你就永远都会受到别人的威胁。”

一听君槿澜保证会搞定,李清允脸上的紧绷瞬间松解,但听到后面的话,刚松解下来的皮子又再次绷了回去。

“澜啊,道理我都懂,可臣妾做不到啊。”

以为她不想?

穿成护国王唯一的继承人,她初是以为命运眷顾了她,可以从此躺着吃香喝辣,威风八面。

谁知道,竟然是她要挣小钱钱供别人吃香喝辣啊?

她还轻视了古人的智慧,这里啊,随便拖出个后宅女子出来,心机都比她要深不造多少。

在幼时认清这点后,她早就躺平了。

港真,这些年要不是槿澜在旁护着,她这护国王府还在不在都是个问题呢。

她也知道这样不好,可脑子这东西,她就是没有,她能有啥办法?

君槿澜:“……”

成,你行,可真是能屈能伸。

君槿澜的行动力是杆杆的,当天他就请了月太妃到茶楼喝茶,两人说了什么没人知道,只月太妃回府后,便再没在李清允面前提过换未婚夫这事儿,连让李清允与文府交好的事儿也成了过去式。

元家那头运气就没这么好了。

像是突然走了背字般,元二公子在青楼与康恩伯嫡次子抢一个青倌儿,刚开始只是闹嘴,后来越发不可收拾的动起了手,康恩伯嫡次子失手一剑怼穿了元二公子的肚子。

康恩伯嫡次子不是将人赶紧送往医馆,而是丢下流血不止的元二公子不管,带着手下人跑了。

就那般巧的,那天元二公子是只身前往青楼,两人争闹起来后,青楼老鸨怕惹事又躲开了,厢房内就只有元二公子和康恩伯嫡次子及他的手下。

元二公子失血过多又呼救无门,等青楼老鸨发现时,人都已断气许久了。

月姨娘得知元二公子出事后一时没承受住,竟是疯了。

京中权贵众多,丢块砖头过去砸到五人里面有四个是爷,一个后宅姨娘与庶子的消失,那是连个浪花都漂不起,还不如护国王吃饱了撑在茶楼与文家姑娘闹矛盾的恩怨引人注意。

起码着那事儿表面看着只是几个小姑娘间的争强好胜,但澜王却是出了手,最终还逼得文家当家人不得不亲自上门赔罪,整个文府现今都还夹着尾巴做人。

可就这事儿,都因护国王府收了赔罪礼,定国王府不再吱声而只在京中众人嘴边挂了两三天,又被新鲜的热闹给代替了。

最近最引人注目的,是已经停了十几年的科举重启。

文大学士在朝中一提出科举重启一事,皇上立马恩准,并且将此事交于摄政王全权负责。

众臣便知此事皇上必是已经过了沉思熟虑,当然,他们也没反对的意愿,随便扯一个出来,哪个家中没有已寒窗几年甚至是十几二十几年的子孙或是亲戚?

这是于大家来说,都是件大好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