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篇 老子,被误解

老子,人们对其有深深的误解,长期被冠以消极厌世之名,他逃避现实吗?非也,人们以为他是道家道教的开山鼻祖就一定是这样的人了。老子主张不同于后来道家各派学说,更不同于后来的道教。他是“入世的”,并且是积极入世的,他抱着满腔热情,力劝推广治国之道。正因有满腔热情,才有愤懑,愤世嫉俗,“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故有道不为人理解不见用的苦闷,“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道,不仅仅是修身,更是治国安邦的良策。修身也是为了用道,他不避“佐人主”“相”等词眼儿。只不过他的理想世界不是名利推动的世界,不是上下统治不公的社会。他忧国忧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他主张人平等公平处处与善的世界。他对高压的社会义愤填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如若不然,出世的学说怎么会成为西汉等王朝尊奉以治国的策略?

《老子》中,“侯王”出现多次,还有人主、天下等等。

“善”出现多处,“善”并非“独善”,是济世,27章“圣人常善救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