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千奇百怪的丹药之外,最让杜远思欣喜若狂的是,他们还找到了那位大炼丹术士留下的一个炼丹炉。
这个炼丹炉,是这位大炼丹术士平时所用。
杜远思只看了一眼,就知道是件珍贵无比的宝贝!
而且惊喜还不止这一处,在他仔细查看之后,还在炼丹炉中找到了那位大炼丹术士记录下来的毕生经验和丹方。
可谓是收获巨大!
既然目的已经达成,按说三人应该立即撤离。
只是那位盗墓高手进了墓中,就难免手痒,寻思着那墓主人的棺椁中,可能会藏有其他珍宝。
于是不顾祝鸿卓和杜远思的反对,打开了棺椁。
见到棺中情形,三人都是大为惊诧。
只见棺中躺着一名头发雪白的年老女子,素色丹袍,双目紧闭,面容宛然若生。
原来这位大炼丹术士,竟是位女子。
三人经过确认,棺中这名女术士的确是已经死了。
那名盗墓高手认为,能让尸体不腐不烂,甚至宛若活人,这女术士的体内,必定藏有某种秘宝。
于是他立即就要动手,但是祝鸿卓和杜远思坚决不允。
双方就此发生了冲突。
不过后来,在祝鸿卓和杜远思的规劝之下,那名盗墓高手也渐渐熄了这心思。
三人准备把棺材重新合上。
可就在这时,那女术士紧闭的双目突然睁开,露出漆黑的瞳孔!
同时她的嘴巴微微张开,里面露出一颗珠子模样的东西。
那盗墓高手见猎心喜,下意识地就伸指一夹,把那颗珠子给夹了出来。
只是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发觉胸口一凉,那女术士的一只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插 进了他的心口。
祝鸿卓和杜远思大惊失色,急忙来救。
那盗墓高手自知必死,大叫了一声“蛇吞珠”,把珠子抛给祝鸿远,让他们赶紧离开,同时一口热血喷在那女术士身上,扑进了棺中。
这时墓室突然大震,开始摇晃倒塌。
祝鸿卓和杜远思眼见朋友毙命,只能含泪逃离,在墓室彻底崩塌之前,侥幸逃出生天。
那位盗墓高手,无儿无女,孑然一身,祝鸿卓二人只能给他立了个衣冠冢。
之后两人回到家中,就开始钻研从墓中得到的几件东西。
杜远思一开始看那位女术士留下的笔记和丹方,就沉溺了进去。
这里面记载的许多东西,都是他闻所未闻的。
祝鸿卓不懂这方面的东西,对此自然毫无兴趣,只能去研究他那位盗墓朋友用命拿出来的珠子。
他回忆起朋友在临死前,曾经大叫了一声“蛇吞珠”。
再仔细一看这珠子,发现这应该是一颗琥珀珠,里面果然藏着一条首尾相衔的小蛇。
他猜测,自己这位朋友应该是认识这颗珠子,所以拼了命也要他带出来。
不过他研究了很久,也没看出这珠子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杜远思沉迷丹方,心无旁骛地钻研了一个月之后,突然有天欢喜地大叫一声,拍着大腿连连惊叹。
祝鸿卓过去一问,才知道原来杜远思在笔记上发现了一门极为奇妙的炼丹术。
这门炼丹术,是那位女术士晚年所创,名叫五行丹术。
这种炼丹术,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基,阴阳相生,玄妙异常!
在此之前,杜远思的炼丹术就到了瓶颈,始终无法再进一步,为此他十分苦恼。
直到见了这五行炼丹术,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想要炼丹术更进一步,不仅要在丹方、材料和手法上下功夫,更要在炼丹炉上做文章。
所谓工欲善必先利其器,那位女术士留下的那只炼丹炉,本身已经是一件奇宝。
用这个炼丹炉来炼丹,可以说事半功倍,但是配合上那门五行炼丹术的话,更是将此推向了极致。
这门五行炼丹术,主要讲的其实不是炼丹手法,而是对炼丹窑的设计。
最简单的来讲,就是要依照金木水火土五行,建造五个炼丹窑。
这五个炼丹窑可相互独立运作,又可相互合成一体。
杜远思兴致勃勃地讲了这五行炼丹术的原理,祝鸿卓却是被震惊了。
因为要想建成这样的五行丹窑,那工程量简直是骇人听闻,不知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杜远思虽然醉心炼丹,但对于老友的话,他还是听劝的。
仔细思量之后,也觉得这五行丹窑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
于是他把这五行炼丹术暂时放在一边,转而去钻研女术士留下的其他丹方。
之后他在经过一番苦思后,又设计出了一种丹方,用女术士留下的那件炼丹炉炼出了一炉丹药。
这炉丹药炼得极为顺当,而且品质也是出奇地好。
祝鸿卓配合服食丹药,开始修炼祝家男子禁忌的那门傀儡术。
起初很是顺利,修炼时逆乱的阳气被丹药给完美地化解了。
可正当二人以为大获成功之时,祝鸿卓的身体却是突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于是只好停止继续修炼。
经过这一次失败,祝鸿卓非但没有学成那门傀儡术,反而因此丧失了生育能力。
虽然祝鸿卓不以为意,还安慰老友自己反正不想结婚生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杜远思却是极为自责,闭关苦思冥想,誓要炼出一种丹药,不仅能将老友治好,而且能够完美匹配祝家的傀儡术。
祝鸿卓苦劝无果,也只能由他。
这一晃,就是三年过去。
三年中,杜远思一心扑在炼丹上,对外界的事情不闻不问。
就在某个深夜,他刚刚炼好一炉丹,突然间放声哈哈大笑。
然后笑声戛然而止,杜远思竟然在笑声中长逝了。
原来,这三年中,杜远思殚精竭虑,对身体耗损极大,而且他为了精益求精,每次丹出都亲自品尝。
不知不觉就中了丹毒。
两下相加,终于承受不住。
祝鸿卓得知之后,悲痛不已,也在两年后郁结离世。
在他临死之前,把蛇吞珠传了下来,作为祝家的镇宅之宝,并且留下了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