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执子手,共白头(三)

钟毓秀第一次见到婆婆,老人家握着她的手久久未放开。

一个劲儿问魏崇风的近况。她这才想到,魏崇风或是许久都未回过老家了。她那时才知道害怕,怕此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

婆婆住在一栋很老的房子里,木质的楼梯踩上去嘎吱嘎吱的,倒也清静。

不过很快就没有清静日子了,街上卖报的人日日在喊哪里开战了,又牺牲了多少战士。为了不让婆婆担心,钟毓秀不敢买报纸,她有时会在街上看。看过便丢掉。

好在魏崇风的信倒是不断,一直说虽是战火连天,但自己的部队还未参与到前线。

钟毓秀给婆婆读信,把那些容易引起忧虑的句子都略过,只是报喜。

直到她听魏崇风说,要去支援南京,她终于坐不住,一定要见丈夫一面。

她守在上海到南京必经的路上,拦住了魏崇风的二四九旅的车子。她明知道魏崇风会对她发脾气,可她不后悔。

“你来做什么?你知不知道敌军已经打到这里来了?”魏崇风第一次冲她大吼。

“我知道”钟毓秀的声音已经带着哭腔,“可我想见你。这场仗不知道要打多久,我怕自己记不得你的模样,我就是想见见你。”

他们还来不及拥抱,敌军的飞机从上空经过,魏崇风立刻压着她,趴在地上。炸弹就落在他们不远处,野草瞬间烧了起来。

那是钟毓秀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面对战争,面对生死,她也是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她的丈夫可能会死。

可是战争一触即发,魏崇风冲到旅长跟前,敬礼请罪:“我愿意接受组织的任何处罚,请求派兵护我太太离开!”

他们来不及告别,钟毓秀就被两个兵掩护着撤离,趁着路还没封,她必须离开。

火光冲天,远处都是枪炮震耳的声音。她一步三回头,终于还是忍不住奔回去,从背后紧紧地抱住了魏崇风。

“你一定要活着活着……”

这是她唯一的期望。哪怕断胳膊、断腿,没关系,只要活着就好。

“带她走!”

魏崇风对那两个兵下完命令,就往阵前冲出去,可钟毓秀还是在他冲进那连天战火里之前,回了头。

究竟是谁眼睛中有泪呢,为什么她竟看到魏崇风的眼睛里闪着光芒。

那是他们此生最后的凝望。

那年的四川居然下了雪,可不知怎的,钟毓秀竟能在那清新的冬雪气息里闻见战火的硝烟。

南京保卫战实际上只打了三天。

仅仅三天,她在街上听到人们喊南京城沦陷了,即刻瘫软在了地上。

可是她仍旧没哭出来因为没接到魏崇风的死讯,她就不信。

从那之后,她带着婆婆。

随着大家一起逃亡。渐渐地,她似乎再也没有可能得到魏崇风的消息。

辗转多年。

钟毓秀和婆婆都有着同样的心愿,就是回到重庆。她们相信,若是有天魏崇风回来,一定会回家的。所以最终,她和婆婆还是回了重庆老家。

回到老家的第一晚,钟毓秀做了个梦。梦里面魏崇风还活着,可是已经和他人结婚生子,过起了幸福的日子。

她捂着胸口从梦中醒来,终于号啕大哭。

这么多年,她第一次哭,竟是因为在梦中看到魏崇风还活着。

第二天,她上街买馒头,远远地,似乎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她拼命追,拉住面前一瘸一拐的男人,认出他是以前魏崇风部上的士兵。

士兵也认出了她,时隔多年,一个七尺的男儿居然即刻眼含热泪颤抖地叫了声:“夫人……”

“他呢?”

其实钟毓秀心中早已清楚,可她还是想问,直到她听见对方明明白白地告诉她,就在她与魏崇风相见的两日后,魏崇风牺牲了。

那时已是1944年,魏崇风在她心中又多活了七年,她又多过了七年心有所依的日子。

她知足了。

可她还是在街上,哭得像个没了家的孩子。

那时婆婆已经重病卧床,知道魏崇风的死讯后,整个人像是没了念想一般撕心裂肺地哭。

钟毓秀怕她这样哭坏身子,一个劲儿抚着她的背:“您还有我啊,还有我啊…··…”

“毓秀啊,苦了你了。你还年轻,难不成要守这一辈子的寡吗?”婆婆往外推她,“走吧,走吧,别再管我这个老婆子,快去给自己找条活路吧。”

“我不走。”钟毓秀直直地跪在地上。“魏崇风说他此生不负我,他做到了,我也要做到。”

“你这死心眼的孩子,日子还长啊还长……”

钟毓秀站起来,反而安慰婆婆:“娘啊,本来我和崇风说好要回来宴请亲朋好友的,他说您喜欢旧时大婚的习俗,还说要给我弄个花轿坐坐。现在虽然是不行了,不过,我还没给您磕过头呢。”

钟毓秀在街上的铺子赶了一身大红的旗袍,在门前放了一挂鞭炮,盖了红盖头,就这样进了家门。

婆婆坐在椅子上,看着她一个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终于还是呜咽着哭出了声。

恍惚间,钟毓秀觉得魏崇风就站在自己身旁,她竟然微笑起来,可是她掀开盖头时,面前摆着的是那张她穿着纱裙的单人照,和一个简陋的牌位。

“魏崇风,不管你在哪儿,我都要找到你。”

可是话说得容易,做起来难。

婆婆一年后也病逝了,只剩下她一个人。

她翻开日记本,开始完成魏崇风说过的,想做而没来得及做的事。

1935年11月。今天他说起,哪天没有战争了,也想买一身西装穿穿。我笑他,不是说要军装不离身的吗?他说,虽然他觉得军装挺好看的,不过他想穿着西装在灯光下和我跳舞。

钟毓秀去成衣店做了一身西装,深灰色的。

她在空气里比画着魏崇风的高矮、胖瘦、肩宽,用尺子丈量空气,然后跟裁缝说是给丈夫做的。西装拿回来了,套了个套子,就挂在墙壁上。

1936年2月。第一次在南京过年,也是第一次和他一起过年。虽然战乱,世道不太平,但过年还是很热闹的。他说他家过年都是吃汤圆可我手笨,哪里懂得做那么精巧的东西。初来乍到也不知去哪里买,我们一起包了饺子,不算好吃,皮硬硬的,可他吃得很香。

钟毓秀买了糯米粉、桂花糖、芝麻、花生、一次次地试,从一开始的一团糨糊,最后终于煮得像个样子。

她对着魏崇风的牌位一边吃一边说:“好烫啊不过要趁热吃,不然不好消化。”第二天碗里冷冷的。

黏在一起的两个汤园还在那里。

1937年3月。冬天过了,院子里却还是光秃秃的,我种的花还没有开。崇风说,还是种树好,郁郁葱葱的,还可以乘凉。原本说着,等再暖一点,便栽几株树苗,回头若是有了孩子,可以跟着树一起成长。

钟毓秀真的栽了一棵树,在她初到重庆的那年。

婆婆的院子里空落落的,她的心也空落落的,于是她栽了一棵树,想着树长高了,魏崇风就会回来的。

如今这棵树还在,该回来的人,却回不来了。

钟毓秀一直没有离开重庆,乱世里她与父母、弟弟也失去联系,后来辗转听闻他们很安全,便心安了。

她先是一个人住在婆婆的老房子,后来那个地界也变乱了,她一个人住着害怕,便寄居到一个同乡家里。

同乡给她介绍了不少的男人,劝她在这乱世找个依靠一个女人活着太难,她怎么都不愿。

一个偶然,她在街上见到一个行乞的孩子,追在有钱人的后面。

抓人家的衣角被甩开,险些被一旁的车子轧了。

她扑过去把孩子从地上拽起来,七八岁的男孩有双明亮的眼睛。她愣住了,想起她与魏崇风的第一次见面时,那个回眸的瞬间。

她骤然落了泪。

她养了那个孩子,用魏崇风留给她的那支笔教孩子读书,写字。

她便这样守着,守着,漂泊着,漂泊着。过了一辈子。

她生怕有一日魂断九泉,却找不到她的爱人,她的孩子终于帮她寻到了魏崇风的墓碑所在地。

如今钟毓秀九十四岁,抱着她与丈夫的合照,决定回去见婆婆。婆婆至死都在等自己的儿子回来,离世也是埋在故土。

旧房子拆了一些,也翻新了一些,可那条弯弯曲曲、布满青苔的石板路还在。

那年她听到魏崇风的死讯,在这条路上哭得死去活来。

老房子虽然已经不在,但那棵她亲手栽下的树竟没有被砍掉,已经高高跃出了围墙。

“娘啊,我找到崇风了,你看啊。”

她颤颤巍巍地举起手上的照片,小声地说。如今的她,已经比婆婆去世时还要老很多。

她举着照片,站在那棵树下,让孩子给她拍了张彩色的照片。

“要是有一天我走了,把这张照片给我带上,我要拿去给他看。”

1937年6月。他很喜欢教我读书,看我抄写。他问我,喜欢哪篇文章。

突然这么问,我也想不到,也不知怎的,一句话突然从脑海里跳出来。

我对他说:我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每每我感慨岁月与情长,尤其是最后一句,读来潸然。

钟毓秀自言自语,像是当年回答魏崇风一般,炫耀似的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