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2章穷寇莫追,围城必阙!
走上了宫门的台阶,朱棣正拾级而上的时候,迎面一个宦官就走了过来。
“陛下。”
宦官对着朱棣躬身一拜,说道:“陛下,鞑靼八百里加急军情已经抵达皇宫了。”
“什么?”
朱棣闻言,内心猛的就是一怔。八百里加急,莫不是已对阵王庭的攻坚战已经有了结果了?这么快的吗?难道鞑靼的王庭一点儿储备都没有吗?
“急报现在何处?”
“回陛下,兵部的官员正在谨身殿等候陛下。”宦官回答道。
朱棣咬了咬牙,转而向纪刚说道:“纪刚,你去吩咐御膳房准备一桌饭菜,晚上朕要和皇后一同用膳,让皇后等着朕。”
说完,朱棣便没有一丝迟疑的,直接扭头就朝着谨身殿走去了。
到了谨身殿的时候,他们就连忙朝着朱棣躬身一拜,齐声的说道:“臣等拜见陛下。”
朱棣直接摆手,说道:“急报的内容是什么?”
兵部侍郎连忙朝着朱棣躬身递过来刚刚抵达兵部衙门不久的急报,同时说道:“陛下请看,这是张玉元帅刚刚加急送回的急报。”daqu.org 西瓜小说网
“急报中说,大明三路大军在鞑靼王庭之前胜利会师,而且已经是把鞑靼王庭给重重的包围了起来,因为鞑靼王庭之中留着不少的大军,而且王庭的城建很高,城墙也厚,强攻的话恐怕会有很大的伤亡,所以,大军就采取了围困的方式。”
“鞑靼没有我大明一样储蓄粮食的习惯,但是城中一时也不能拿出来足够的粮食,就算是有先前应急的余粮,也不过就是三两天的光景,坚持不了太久。”
朱棣闻言,微微的点了点头,这就是游牧民族的特点。
大明的任何一个城池,就算是被围困起来,高墙严卫,再加上城中丰盈的粮仓,坚持一个月都是不成问题的。可是鞑靼却是不行,他们素来都是以食肉为主,但是战事焦灼,说什么他们都是不肯吃掉自己的马匹的,所以按照朱棣的预计,鞑靼的王庭最多也不过就是坚持半个月的光景了。
张玉采用围困的这个办法,也是非常的合理的。让鞑靼人自己出城,总要比强攻要付出的伤亡小的多。而且,这已经是大战的尾声了,王庭告破近在朝夕之间,说什么大明也要坚持下去。
而后,兵部侍郎继续说道:“后来,就在我大军围困鞑靼王庭七日之时,忽然就有鞑靼人出城,其人与张玉元帅接触,鞑靼人自知不是大明的对手,这一场战争,也是呆滞鞑靼面临灭亡的危机,所以鞑靼就提出了投降的想法,希望能够归顺大明。”
“故此,张玉元帅才把这归降的事情跟陛下禀报回来,加急禀报陛下,请陛下速速决断,鞑靼是存是亡?”
兵部侍郎一边儿说着,朱棣也是一边就把这急报给看完了。大体内容就是跟兵部侍郎所言相差无几,张玉率领着大军围困了鞑靼王庭七天的时间,在这七天之中,鞑靼也不是没有尝试过突围,但是无一例外,在重机枪的加持之下,鞑靼的骑兵完全没有优势,几乎没有一骑一车能活着冲出去!
而眼看着鞑靼王庭之中的存粮就要吃完了,再继续这样下去,怕是他们就真的要走入粮尽人亡,只能把他们心爱的马匹给杀了吃了。
战马,就是草原民族的命啊!杀了自己的战马,他们宁愿出去拼命啊!
所以,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得主动的找到了张玉,请求张玉能接受他们的投降。
而张玉自然是不敢轻易的做主,这才以最快的速度传回了这一封急报,等着朱棣作出决定。朱棣放下了手中的急报,坐回了书案之后,看着面前的胡惟庸和徐达,轻声的问道:
“二位叔卿,你们如何看此事啊?”
胡惟庸和朱棣对视了一样,转而就看到胡惟庸说道:“陛下,现在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明确鞑靼到底是真心投降,还是如之前一样只是阳奉阴违、暗藏祸心呢?真心投降自然是最好,但是事有前科,陛下也不可不防啊!”
“这样继续的跟鞑靼打下去,对大明也是严重的消耗,战斗已经打了十个月之久,朝廷对这场战事的预算也是一提再提,如若继续僵持下去,恐有违陛下与民休息的初心。臣以为,草原广袤,元蛮世代徙草而居,一草一木都能知其心性,而我汉家则不然。我汉家百姓习惯耕种定居之生活,贸然责令百姓迁徙草原,非但百姓不愿,对朝廷而言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故而,依臣之愚见,该是招降鞑靼为上上之策。”
“徐帅的意思呢?”朱棣又看向了徐达,问道。
徐达沉思了片刻,说道:“从张玉和鞑靼开始交战,臣就一直在关注前方战事,而今字战局,能确定的是,除却那些部落剩余的自有战力之外,鞑靼皇室所拥有的战力,应该是不足二十万。”
“而这些兵力看起来不少,可是实际上对战争,已经没有任何的影响了,更别说这都已经不算是鞑靼的精锐了。所以,鞑靼已经是走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兵法有云,穷寇莫追,围城必阙,臣以为鞑靼王庭已是日薄西山,想要归顺大明以求最后的活路,应该也是真情之请,只是......”
徐达看向了朱棣,说道:“只是这只是当下之计,往后这鞑靼还会不会反叛,谁都不能确定。一涨一落春江水,易反易覆小人心,今日招降,他日反叛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
朱棣听到徐达的话,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而只是在认真的思考两人话中的意思,同时朱棣也在考虑着那件事情。
自从朱元璋那一日对朱棣说过那些话之后,朱棣就慢慢的懂了遇事要有自己的看法的重要性,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也要知道从什么角度听谁的话才是正确的。作为皇帝,他更要分辨哪些是忠言逆耳,那些是谄媚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