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三十二章 闲下来了

对于周至来说,这是他干老了的业务,从高瀚文大字库开始,对于软件工程管理的天赋和实践水平,曾经让很多官员和学者都感到惊讶,甚至还让他写了一本《信息工程管理》的教材,这本教材在国家需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今天,也算是填补了一定的空白,出版之后还颇受欢迎。

因此这点活对于周至来说根本不叫事儿,对他来讲,反倒是审核各地大学生的方言录音,指导程序员们如何分辨各种声学的知识,算一个大活。

比如声母里面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声带是否颤动,气流的强弱等的分别。

比如zcs在发音的时候舌尖是轻轻抵住下门齿边,拼音系统里叫做舌尖前音,但是不少地区发音时,会将舌尖伸出放在上下齿之间,这时候就叫做齿间音了。

而对于zh,ch,sh,拼音系统里叫做舌尖后音,一些方言区会将舌前边缘跟上齿齿龈接触,舌尖脱离硬腭,舌面前部向硬腭抬起靠拢,舌面凹下形成一个小孔道,嘴唇略向前突出,这样发出的音,却又叫做“舌叶音”。

要写声韵分析程序,当然要先理解这些拼音原则,才能够从声音中分析出其特征,作为数据标签来归档和使用。

这个比管理软件工程累多了,程序员们往往是北方人,就算知道平上去入这个概念,在运用的时候往往真不大分辨得出来,你告诉他们平声开始,尾音上扬是平;平声开始,尾音下沉是入,他们只会听得两眼冒金星,不如粤省,福建客家地区的学生们一听就能明白。

既明白声律原理,又能编写程序的,在这个工作组里就叫做“综合性人材”,非常难得,因此这些关键性的活,往往需要周至亲力亲为。

不过也就这点亲力亲为,要是连这点活都还嫌弃累的话,那就真太不像话了。

因此现在周至有了大量的时间,跟随老赤日一起进行田野调查,采集和分类资料,将老赤日提供的大量资料编纂成文史类的著作纲要,再将之交给自治州的彝文史籍编纂小组。

这类的田野调查,对周至来说很多时候也算是风光旅游,让马儿背着单反相机、录像机、MP3,各种电池,笔记本电脑,最重要是给马儿准备的豆料,爷俩往往一出去就是两三天,走访一些大山里边村落中的毕摩。

这也给周至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毕摩社会”的机会,对于毕摩知识的传承,知识的运用,权威的形成,地位的形成,管理乡村社会的方式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在习俗中形成的保障等等,这已经构成了一个社会学研究的内容。

这样的内容其实是非常满足普通人的猎奇心理的,大家往往会很喜欢看,甚至能够有机会变成畅销书。

而这些东西,往往又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人们的三观。

比如最近在央视联播的大型文化纪录片《血脉江河》,就引发了举国无疑伦比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血脉江河》,以江河为纽带,利用大量的最新考古成就,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融合的大过程。

纪录片最先从长江和黄河沿岸的文明遗址讲起,一天一边一集,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初始,娓娓道来。

最终这些文明,串联起了中华大地上两大区域性文明,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

两大文明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重现了交流与融合,两种文明在东部找到了跨越太行山阻碍的诸多小道;在中部找到了进入汉中平原,沿着嘉陵江抵达三峡地区的嘉陵江古道;而最重要的一条通道,则是通过岷江上到青藏高原东麓,再沿着贺兰山脉进入泾渭流域,与黄河文明交汇的“岷江文化带”。

在两条大河的支流上,南到闽粤,滇黔,北到内蒙、甘肃,也都孕育出了诸多灿烂的文化。

此外还有一些独立水系大区域上形成的文明——澜沧江,珠江,黑龙江,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沿途的文明遗迹。

这些文明遗迹上生活的人们,逐渐形成了华夏大地上的民族多样性,文化多元性,最终融合成为一个成员众多,文明特征既独立,又融合的民族大家庭

这部纪录片,以全方位的视角,全新的考古成果,全新的社会学研究成果,从文明发展,历史变迁,与社会学研究调查相结合,从根本性上阐释了中华民族为何会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解释了为何只有中国才能形成这样一个多民族共构而成的大一统国家,驳斥了西方关于文明的粗暴定义,驳斥了所谓黄色文明不如蓝色文明的可笑论点,做到了有理,有据,有证,而且都非常扎实,几乎无可辩驳。

尤其纪录片最后,还将文化变迁与中国人数千年以来孜孜不倦地搞水利,搞运河结合了起来,从最早的大禹治水,到后来的灵渠、都江堰,再到后来的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说明了中华民族在追求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上的主观能动性。

这也充分地证明了文明完全可以不依赖于对外掠夺,立足于自生内力,一样能够发展起来。也就驳斥了古典公知们描述的长城代表了没有野心,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炫富,中国人发明了火药而只用来制作焰火等等论调。

在那些人眼里,祖先不够野蛮,没有大肆扩张,只专注于文明的创造、提升、守护,反倒成了罪过;而西方进行残酷掠夺,杀印第安人,卖非洲黑人,反倒成了文明的礼赞。

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可笑的观点,这部大型纪录片,在社会上起到了“拨乱反正”的功效。

反响是爆炸性的,就连周至在基地的时候,都能够听到同学们在激烈地讨论纪录片里的内容。

各大高校的论坛上,更是争论得不可开交,学生们在网上都比较激进,以前只是迷茫,现在有了《血脉江河》提供的大量史实证据,便开始有人沿着纪录片的纲要思路深挖下去。

三类帖子开始在论坛上流行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