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章 临阵磨枪

比如一些近现代的名家如徐悲鸿,关山月,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晚些的赵无极、蒋兆和、吴冠中,甚至更晚的范曾,这些人的作品价格都起来了,现在都能达到百万千万。

然而明四家,清四僧,扬州八怪等人的作品,价格虽然比上面这些人远有不如,但勉强也还可以。

然而真正的清代大书法家,如王铎、郑簠、梁同书这些历史上赫赫大名的清代大书法家,民间几乎都没听说过。

而比这些人名气还差一大截的成亲王和铁凝这种,那就更是没人认识了。

所以他们的作品,便宜到令人发指。

要不是周至之前收过几位名臣的中堂对联,加上今天了解了一下清代书法家作品的价钱,都不太清楚这件事儿。

这本身是一个价值洼地,加上今天这事儿,启老又对周至的书法提出了要求,要他开始“刷帖”,因此干脆以此为契机,让马爷帮忙淘来了一批“资料”。

之所以称为“资料”,是因为价钱太便宜了。

比如有“南董北王”之称,历史上与董其昌齐名的大书法家王铎,其大作要再过十三年,才能堪堪突破百万,现在简直就是在地板上爬行,一幅笔意精到的《草书五言诗作卷》,六十厘米高,两米多长,还不到八万元。

就连王铎都才这样,别的就更是惨不堪言。zusi.org 狐狸小说网

成亲王的东西马爷找来了好几样,立轴横卷册子都有,不过连破万的都没有,一幅临赵孟頫的《千字文》,才六千块。

虽说六千块已经是现在已经是市长一年的工资了,但是在在座几位的眼里,卖的都不算贵。

启老打开《千字文》:“这个好,临字最讲求‘追随法度’,如果天马行空自己写,那就是抄内容而不叫临帖了。肘子你看成亲王的这个,这就是最规规矩矩的功夫,值得你学习。”

这就有些以己度人了,周至搞这堆东西的目的就是因为便宜,未来升值空间巨大,哪怕现在去荣宝斋买出来的,也差不多可以理解为白菜价。

真要是两本《淳化阁贴》得以回归的话,绝对会是一件举国轰动的大事件。

国人对于清人法书的兴趣也必将大增,或许都不用在等上一世那么多年,等到几部出名的辫子戏出来,就能够迎来一波追捧。

这也算是抱着堤外损失堤内补的心思了。

王老爷子也没想到这些上来,对启老爷子的说法很是赞同:“贴学和碑学大不同,碑学学的是间架结构,但是碑学的特点,注定了就会损失书法上无数的细节。”

“贴学是纸上的书法,和石头上的相比,那就是所有的细节都完全地保留了下来。”

“哪怕是用双钩法做出的模本,那也只是‘下真迹一等’,是碑拓不能比的。”

“对,所以当书法进境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应该从碑学向贴学转变了。”启老又从那堆作品里挑出一幅来:“这个也不错,他还曾经做过乾隆皇帝的书法老师。”

乾隆的书法老师有两位,一位是张照,一位就是现在这位,梁诗正。

两人的书法都是清代“馆阁体”的代表,张照早年学董其昌,其后逐渐加入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之后学王羲之,终于独成一家,而且左右手都能写。

乾隆非常欣赏他的字,当时很多旨意,都是张照代笔。

而梁诗正的功名是探花,初学柳公权,再学文征明和赵孟頫,到了晚年再学颜真卿和李北海。

现在启老手里拿着的是一份《奉和十诗贴》,就是他作为乾隆的书法教官,陪和乾隆诗作的十首诗歌的合集。

不过馆阁体因为过于追求华丽和规矩,在接下来会被丑书横行的书法界大加抨击,导致张照和梁诗正两尊大神的书法,被一群爱好者抨击得体无完肤。

这是一件非常搞笑的事情,周至一直认为所谓的个性解放固然是好,但是那得有个前提,就是一个人已经把规矩做到了极致,到了不得不追求变化的时候了。

就好像嵇康,天地当房子,房子当衣服,自己在里边赤身裸体接待客人还能够泰然自若,的确是彰显个性的表现。

但前提是嵇康当时已经混成了精神领袖,文坛泰斗,已经完全称得上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其余六个哪个不是特立独行张扬跋扈的人物,在嵇康面前都不够看,规规矩矩称小弟。

《与山巨源绝交书》,《赠秀才从军》,《幽愤诗》,能够作出这些优秀作品,之后你打铁也好,裸奔也好,那天下人都只有高呼牛牛牛的份。

可要是伱家楼下小卖部老板,有一天喝醉了也来这么一出,那大家就只有报警打110的份,不会有人认为他是嵇康,只会当他是疯子。

只可惜这个世界上,真性情的人少之又少,而为个性而个性,希望博眼球的家伙,实在是多得数不过来。

没有嵇康的内蕴,却要比嵇康还张扬,这就不叫精神,叫精神病。

书法界也是如此,周至的心里,练习间架结构和笔画圆转顿挫的法度,是每个练书法的人的必经之路,这些都练好了,才有资格谈变化,否则就是笑话。

而张照和梁诗正,就是已经将这条必经之路走到了尽头的人。

虽然最终没有“掷破门墙”,“另辟蹊径”,却已经足以让人五体投地地佩服了。

相比张照,梁诗正学书的路子和周至比较相近,周至也受颜真卿和欧阳询的影响较大,还有就是黄庭坚。

而文征明也是继承的黄庭坚一路,所以梁诗正的参考大量文氏笔法的书风,在周至看来,就比较“易学”。

这些书法作品加起来也有几十幅,有中堂大字,对联,大小册页,扇面,甚至书信,便笺……总之是各种花样都有。

最贵的就是王铎《草书五言诗作卷》,其次郑簠、梁同书,这些名家的作品一幅大的也不过两三万,而如成亲王《千字文》,梁诗正《奉和十诗贴》,甚至都没法过万。

有些扇面便签,甚至连千都上不了。

因此东西数量虽然多达五六十样,却也只花了周至二十多万。

启老爷子只简单让大家都过了一遍这些清人法书,最终将成亲王的几幅挑了出来:“临阵磨枪,不利也光。今晚上我们就好好补补成亲王这一课,别去港岛露了怯。”

虽然是临同一本贴,赵孟頫、董其昌、王铎、成亲王,他们出来的字和明代肃王府碑拓的《淳化阁贴》,又多有不同。

而成亲王临帖用的草书,相比行楷,也减了几分赵体的端秀,多了几分晋人的风流,这个变化周至当然看得出来,也感受得到其精妙。

但是要如启老那般拿着一支枯笔,在成亲王一幅草书《书谱》的临帖上,讲解分析得头头是道,那就他做不到的了。

一晚上下来,不光成亲王书法鉴定方面增长了不少学问,就连关于书法的结字,守宫,晋人运腕变化的技巧细节,从书法的理论到实践,周至都算是长了大见识。

想到乔老爷时常能有机会过来得到耳提面命,周至甚至生出了嫉妒之心。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