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胸有成竹

几人聊到现在,刘惠和苏宁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不过她们还是有些担心。

苏臣的分析判断是否准确,如果到时候将化粪池挖开,没有见到那些鲶鱼怎么办。

可两人看到苏臣那胸有成竹的样子,便放下心来。

苏臣决定要做的事情,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她们对苏臣还是有信心的。

这时,夏辉想起了一件事,看向苏臣,开口道。

“苏臣,你说打算进军电子行业,我认识一个人,有机会你可以与他结识一下,也许对你帮助。”

“夏市长说的这个人是谁,能否介绍一下。”

“他名叫周正亚,原籍铜山,我们是初中同学,后来我参军入伍,他高中毕业后,在本市一个电子仪表厂工作。

后来,他调到海东省四水市,负责一家电机厂生产和经营,这一干就是十年。

虽然他生产经营的是机电产品,可在电子行业,他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

由于他经常出访周边国家,特别是那些电子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关交流还是非常多的。

可以这样说,在一堆电子元部件中,将他的眼睛蒙上,他都能很快组装一个电器出来。

周正亚是个超级人才,我想做做他的思想工作,看能不能将他调回铜山市,发展电子产业。”

夏辉的话让苏臣眼前一亮,在前世的记忆中,海东省有全国闻名的电子产业园,这个产业园的创始人就是周正亚。

如果周正亚能到铜山发展,将来也必将建设电子产业园,为铜山市电子产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夏辉的建议非常好,如果自己能结识周正亚,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将有非常大的帮助。

“夏市长,您的建议非常好,我怎样才能结识到周正亚。”

夏辉沉吟片刻,似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我一直想去海东省,去拜见这位老友,做些思想工作,说服他调回原籍,为铜山市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你看这样行不行,两个月之后,我准备去海东省考察,到时候你随我一同前往,去拜访这位电子行业的奇才。”

“好的,那就这么定了,到时候您去海东省考察,我随您一同前往。”苏臣兴奋开口。

见时间不早了,夏辉便准备离开,苏臣见状,便开口道:

“夏市长,中午就不走了,这里距离步行街很近,我们去找一家餐馆吃饭。”

“不必了,立山一个人在家,我们出门时也没有告诉他。

今天就算了,下次你们去我那里作客,我亲自下厨,做几道拿手的好菜,看看我的厨艺。”

夏辉是公众人员,在公众场合下,一般不轻易露面,苏臣当然清楚这一点。

“好的,等我在市里安顿下来,一定过去作客。”

夏辉离开之后,苏臣便带着刘惠几人外出吃饭。

饭后苏臣让刘惠三人乘客车先回县城,自己还有一些事情要处理,稍后再回去。

苏臣看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便准备去一趟陶瓷厂。

万胜现在负责陶瓷厂的管理和经营,事情非常多,即使是国庆休息日,但陶瓷厂并没有放假,万胜一定还在厂里。

苏臣坐上公共汽车,下车后来到陶瓷厂。

门卫见到苏臣,从值班室走了出来,开口道。

“你是来找万厂长的吧,万厂长中午没有回家,在办公室里。”

门卫说完,便拉开大门。

苏臣来陶瓷厂数次,门卫对他非常熟悉了,知道他与厂长的关系很好。

“好的,谢谢。”

进入厂区,苏臣直接来到了万胜的办公室,万胜刚吃过午饭,在办公室里继续工作。

万胜没有想到苏臣此时到来,赶忙起身相迎。

“苏臣,你怎么来了,快快请坐。”万胜说完,便为苏臣泡了一杯茶。

“万厂长,最近怎么样。”

“我接手时间不长,这段时间在考虑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对厂里生产的产品进行更新换代。

陶瓷厂自成立以来,产品二十年未变,主打产品还是那些陶坛陶罐和碗碟。

尤其是那些坛坛罐罐,销量越来越差,仓库里积压了大量的产品,已经严重的影响到厂里的经济效益。”

对于陶制的坛坛罐罐,苏臣并不陌生,那个年代人们生活艰苦,大部分家庭都要腌制蔬菜,对坛坛罐罐的需求量比较大。

后来人们生活条件好了一些,对腌制品需求量渐少,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坛坛罐罐了,陶制品销量下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苏臣没有说话,继续听万胜往下说。

“在我就任副厂长时,我就提出这个问题,建议厂里逐渐停止土陶类产品的生产,增加精品陶类和瓷类产品的制作,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遗憾的是,我的建议没有得到厂里的采纳,陶瓷仍沿袭着过去的那种生产模式,继续大量生产那种逐渐被市场淘汰的坛坛罐罐。

根据当前的销售量,仓库里那些积压的产品,至少可以销售三十年。

目前厂里已经停止土陶类产品的生产,准备投资瓷砖生产,目前这类厂家并不多,瓷砖类产品供不应求。”

看来万胜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能准确的把握住市场信息。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兴起,装饰材料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作为装修用的瓷砖,更是供不应求。

“万厂长,目前投资瓷砖的生产线需要多少资金。”苏臣开口问道。

“由于陶瓷厂拥有生产瓷砖的技术,将现有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就可以生产瓷砖,技改成本在五十万元左右。

目前主管部门已经同意我们的技改方案,技改资金需要我们自己解决。

当前至少有五十万资金,积压在土陶类产品的库存上,。

厂里无法拿出只够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我们只得求助银行,希望银行能给我们贷款。

银行在对陶瓷厂进行考察之后,同意贷给我们三十万元资金,而且以厂里的资产作为抵押。

目前厂里能动用的所有资金,不超过十万,也就是说,厂里进行设备和生产线的改造,至少还有十万元的资金缺口。

不解决这个问题,厂里的技改工程将无法启动,投资瓷砖的生产,将无法实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